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游昆明(一)-龙门

[游记]三游昆明(一)-龙门

2007-07-21    ctrip.com

三游昆明(一)--龙门

--------我的三次云南之行

提起云南我还真是有一个特殊的情节,我曾三次到云南玩,三次却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在1967年,那时还是个中学生,借着文化革命大串联的风潮,第一次来到云南。第二次是在上世纪末,学校组织到云南旅游,第三次是今年寒假陪老公和儿子再次来到云南。看到了云南的种种变化,心里总有一种冲动,就是写写这几次的云南印象,让大家和一起体会云南的发展和变化。

云南可玩的地方太多了,由于交通并不十分便利,所以要到一个景点都很费时间。比如从丽江到香格里拉,车程就得6、7个小时。但因为近年兴起,大家都赶往那里,往往忽略了最值得玩,又最容易玩好的地方,那就是昆明。这里不仅可以找到云南的特产,且气候舒适,既有名山秀水,又有古树名花;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南昭国,历史遗迹甚多。又因四季如春,花木繁茂,可见唐梅宋柏,更有唐宋年代的寺庙,规模宏大,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可看了网上,竟很少有详细介绍昆明的。我三次来昆明,每次都领略了它的不同风采。可现在旅行社的行程几乎很少有昆明游,最多就是石林了。可我总觉得,不游昆明枉来云南,于是就有了一个冲动,把昆明的景点介绍给大家。如果有时间,不妨在昆明留三天,慢慢玩玩还是值得的。

昆明印象:

第一次踏上昆明的地面,这里还是一个不开化的边陲小市。一直没有火车通往内地,而我们几乎是在火车刚刚开通的那个时候来到昆明的,只有惟一的一趟从昆明开往贵阳的列车。火车站也还没有修好,连围墙也没有,下了火车一下就走到了大街上。

1967年,文化大革命正搞得如火如荼。由于军队的介入,武斗成了风。当时昆明军区和云南军区各支持一派,大家早都不上班了。每天就是写大字报互相谩骂,你说我反动,我说你保守,不发表意见的就是两面派。各级领导都被打到,中国到处陷入了瘫痪状态。我们到昆明时,大串联已近尾声,因为刚开始只有红五类(工人、贫下中农、革干、革军)出身的才能串联,后来乱了,谁也不管谁了,我们就了约几个同学跑了出来。凭着一张“北京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中学红代会)的介绍信,我们住进了当时炮团(当时云南有两个所谓造反派的大组织:炮团和831,是对立的)的司令部,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大学。吃饭用学生证领,号称借,却并没有还这一说。云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辣。每天吃饭像小盆一样的碗,装上满满的米饭,浇一勺熬冬瓜,再给一勺辣椒糊,我们一定要把辣椒挑出来,但还是辣的嘶嘶啦啦的。可云南人不但不嫌辣,还要买来一大茶缸辣椒酱浇上,看的我们目瞪口呆。他们还告诉我们,这还不算辣,有一种辣椒叫涮辣,在汤里涮一下,就能辣死人。至今我也没见到这种辣椒,不知是否真有这种东西。

当时的武斗已经把城市闹得混乱不堪,双方都有枪,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我亲眼看到在昆明大街上,一个年轻女人,因老公武斗死了,两个孩子没有能力抚养,狠心把大一点的孩子扔掉。孩子抱着妈妈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哭得像个泪人,真是凄惨。那时年轻,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有时大街上就会飞来流弹,枪在老百姓手中,想开就开,想来真是后怕。我在云南大学住的时候,就有一颗子弹从我耳边飞过,打在我身后的墙上。定神一看,是个学生玩枪走火,我可差点一命呜呼。人们开始厌倦了这种无休无止的争斗,可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生活走入正轨。我们也正是处在这样的状态才出来的。还不如当个逍遥派,到趁机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那时的昆明古老而破旧,街道狭窄,常有青石板铺的老路,记得亲戚家住在一个老街,古朴的院子很有味道,院子中还有一口水井。老汉坐在自家大门口,抽着长长竹筒做的水烟。大街上几乎都是平房,偶然有座楼就显得特别高大了。

99年学校组织去云南旅游,我们是包的飞机,在吴家坝机场降落,那时机场很小,飞机也寥寥无几,昆明机场是我去过的城市中离城最近的机场,出了机场就到了大街上,我记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街道两边水沟里流淌着黑水,臭味直冲鼻子。到处是正在修建的未完成的建筑,市区倒是相当繁华,毕竟旅游开放城市。不过我今年再去的时候,情况似乎有了很大改观,变化之大是我未曾料到。城市中高楼林立,环城高速路和纵横交错的公路像网一样张开,放射性通向四面八方。我几乎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印象,那个年少时来过的小城,变得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堵车,充满了商业气息,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它的变化。应该说是更现代化了,社会在进步,昆明当然不能例外。但愿改变的只是落后的面貌,留下的则是古朴纯厚的民风。

龙门景观

当年仗着年轻,我们是骑车去的西山。我在昆明的亲戚借了我们三辆自行车,我们一行6 人,三个男生各骑一辆,再带上三个女生。就骑车去了西山。那时体力真好,一路上山,无法骑就推着走,盘山公路是小石子铺成的山路,现在都想不起来是如何到的山顶。反正是初生牛犊不不怕虎,一口气就来到龙门上。当初根本没有门票之说,把车一锁就登上龙门。

当年看到的龙门印象已经不深,只知道龙门就修筑在悬崖上,上接云霄,下临绝壁。放眼望去,“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我无更美的语言形容,就用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昆明滇池边大观楼有感而作“大观楼长联”,来描述当年滇池的美景吧。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这个被人们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末宽阔,又那末磅礴,既有湖的秀丽,又有海的气魄。昆明真不愧为春城,7月底,各地都是暑热难挨,可昆明却十分凉爽宜人。龙门处,微风习习,万顷碧波,光亮如镜,那末柔美。湖面上风帆点点,在湖的周围,又有名山胜景,湖光山色,确是美不胜收。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在这里发出了声声赞叹,多么希望在此插上翅膀,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点为国效力的大事业。但那是个摧残文化和人才的年代,有许多人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从龙门跃下,成了千古冤魂。
第二次来到龙门,心真的被刺痛了,龙门还是矗立在岩壁上,但眼前的滇池却不再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浩瀚水面,从龙门望过去,左侧的水面已经变成了楼房林立的度假村和田地,滇池小了许多。这都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围湖造田的恶果,滇池的面积骤减,真是祸国殃民的“创举”,是对生态的破坏,也是对昆明,乃至全中国人的犯罪。更令人担忧的是滇池也是全国重度污染的河湖之一,由于不断向湖中排污,水质变得十分糟糕,黝黑而且臭味熏人。政府投入了上亿资金治理却收效甚微。想到我们当年去的时候,在海埂处游玩,那时水清见底,碧波万顷,我还下水游泳,因为水太凉,才没有坚持多一会儿。当时那儿有很多人钓鱼,亲戚还买了一条4、5斤的大鲤鱼回家给我们做着吃了,美味无比。可那时的美景已成记忆,有多少人在为滇池哭泣。它还能恢复它的美丽容颜吗?

龙门

位于三清阁南面,包括北由三清阁“别有洞天”,石洞门起,南至达天阁止的整个在千仞削壁上的石雕工程。我来龙门三次,前两次都是走马观花,只有去年这次,因为是自己来游,时间充裕,才能仔细观赏。我们从西山大门一直走上来,(上次和学校来是乘的缆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清阁。三清阁是在太华山南面罗汉山上,罗汉山北连美女峰、太华峰,南接挂榜山千仞峭壁,峭壁下是浩瀚滇池。这里山崖险峭,石峰嶙峋,其间松柏苍劲,山花烂漫。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高低错落,它高出滇池水面三百多米,置身于此,真有“海市蜃楼”的虚幻,“空中楼阁”飘渺之感。这里有1000多级石阶,可直通滇池边的龙门村,有人就从山下沿台阶攀上,是需要很好的体力的。当年湖边有船,可直通大观楼呢。

我们是从公路走到罗汉崖下,沿陡峭的石阶向上,就来到山门前。红色山门,蓝色额匾,上书白色大字“三清境”,两边的石刻对联很有意境,“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正是对我们的鞭策,同时也告知我们需有良好心态才是。这里和佛教的寺庙不同,给人高远脱俗的清静之感。近年来旅行社取消了昆明所有景点,大概没有太多回扣,所以来西山旅游的人很少,只有不多的当地人,感觉分外安静。和我们一起游石林的几个西昌的老师就抱怨说都没看见滇池就要回去了。

三清阁始建于元代,后来明代摆渡村民李应举捐资扩建了弥勒殿。因寺上峭壁半空悬石如大肚罗汉,又称罗汉寺。后屡建屡毁,经多次修茸,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沿着三百多米的迂回游步道。可走上朝天桥,因下临深渊,危险的很,所以现在修成了平台。从侧面向下俯视,可见百米深涧,奇险幽深,恐高的人是无法向前的。从这儿就通到灵官殿,再沿着蜿蜒石阶,越上越美,滇池景观尽收眼底。这里有一副对联写的贴切“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城郭村落如画------;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云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三清阁,又称三清境,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只是道教信奉的神太多,所谓三清应该是指:天宝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还有什么十二雷神,八仙、玉皇大帝等等都是道教信奉的偶像。

从这里向前,可见一个孝牛泉,在崖隙中滴下水来,形成一泉。泉边卧一石牛,方形泉眼中还有一小牛,传说是小牛用犄角穿石,用舌头舔石,终于造出泉眼供母牛喝上甘泉,故称“孝牛泉”。这个传说的确让人感动,现在都是母亲为儿女奉献,却很少有儿女为父母牺牲的,看来中国的孝道还真应大力提倡呢。

沿着石阶向上,就来到一个石门,门边摩崖石刻“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确实十分贴切。进入石门,路徊径折。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为修炼苦行,一锤一钻,开凿的石道。沿此道曲折向上,来到了旧石室,一下“豁然开朗”了。吴来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凤衔印图,云腾凤舞,所以这个石室称凤凰岩。石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向下望去,滇池曾经一望无际,犹如大海,可现在展示在你眼前的,是可以看到田地的湖了。不过,比我第二次去时感觉好多了。看来治理还是有成效的。石室内南北壁上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不知谁人所书,字体浑厚有力,倒是很有气势的。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正是春末夏初,山花飞落,绿树成荫的写照。吴来清14年茹苦含辛,呕心沥血。凿洞开道,如你看到坚硬石头上的凿痕就知工程有多么艰巨了。凤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贴洞建有小阁,称老君殿。接着吴来清又由凤凰岩继续向南开凿石道。在岩洞口建“普陀胜景”牌坊。进入牌坊就进入了“螺旋蛇行”的石道,这里石径狭窄,两人相遇则需侧身相让。石道上凿有临绝壁的石窗,“凭以望湖”,人如在半天,窗外是垂直的悬崖,眼前是白茫茫的滇池,真是让人心惊。石道全长有40多公尺,一直通到新石室慈云洞。吴来清雕凿的慈航真人,神像、神台、香炉、门楹等全部都是就原生石镂空雕凿的。室内柱上,刻杨长春所书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双圣手,尽化慈航。”可见信仰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在笔直的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出的石室、石道看着都感惊险,可以想见当年吴道士的功夫有多么艰深。

由慈云洞往南再上绝壁,进入一条沿悬崖凿成的起伏的傍山隧道。据说这是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杨汝兰继吴来清之后,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又以慈云洞向南开凿“云华洞”,共历九载,始刻告成。“云华洞”规划之巧,刻凿之奇……均啧啧称赞焉。杨汝兰组织打通云华洞以后,其子进士杨际泰,主持在险峻的悬崖石洞里,完成“达天阁”工程,直到清咸丰三年(1853年)竣工。这是对石阁两侧,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撰刻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整个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是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需要细细赏看。无论如何,来昆明不到龙门,实在是不能算到过昆明的。

(龙门石道)

(龙门下就是滇池)

(龙门石室凤凰崖)

(只能一个人通过的崖壁上的石径)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3302226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