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醉人的沙家浜

[游记]醉人的沙家浜

2008-05-22    sina.com.cn

这是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地方,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德一那是人人皆知。在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谁都能够来上几句“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沙家浜,我几次与它擦肩而过,终未一游。日前在常熟市开会,住在景色迷人的尚湖,终于有机会走进向往已久之地。

原以为红色旅游地的革命味很浓,到了沙家浜才知道它的景色也是如此的迷人!以芦苇荡为特点的湿地生态,加上传奇的红色故事、烹饪特别的叫花鸡、芳香的桂花酒,要不醉也难。可惜不是在最佳季节,要不然,极目芦花怒放,再来几只阳澄湖大闸蟹,该是何等了得!

这里原名横泾,因《沙家浜》而得名。1939年新四军“江抗”部队以阳澄湖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后主力转移,留下了36名伤病员在横泾地区养病。当地老百姓为保护这些抗日火种,与敌人英勇斗争,在河流纵横、芦苇丛生的世界里,留下许多动人故事。36个伤病员伤愈后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特务连”,称为“新江抗”。这支部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着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为人民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当年新四军战士爱唱的《你是游击兵团》之歌,就是现在的沙家浜团的军歌。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芦荡火种》,取材于崔左夫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刘飞的回忆文章《阳澄湖畔》,就是反应的这段历史。

《芦荡火种》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毛主席看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式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cf93d0100089z.html19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