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严重推荐哀牢山深处的哈尼梯田

[游记]严重推荐哀牢山深处的哈尼梯田

2007-11-18    free2go.org

-- [严重推荐]哀牢山深处的哈尼梯田

云南的哈尼族梯田稻作农耕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智慧结晶。他们不仅用双手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雕塑”————梯田,而且最早把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播到东南亚诸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共有70万亩,全部镶嵌在海拔6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山坡范围内,坡度都在75度以上。
哈尼梯田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仍在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60万哈尼子孙。

此刻,我们正坐在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

城市里因被我们仰视而给我们无数遐想的云朵,青烟一样在我们身边游荡;而我们脚下的山坳里,1000多亩山地全是梯田。现在,因其开拓者的缘故,哀劳山里多达70万亩的梯田被称为哈尼梯田。

发现梯田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胸前挎着相机的欧洲人走进哀牢山深处。

随着晨雾散去,他突然发现薄雾有光亮层叠着从远处透出,就像一块块水晶从上到下被天神横插在山上———原来,他正站在大片梯田的顶端。梯田漫山遍野、层层叠叠,他立即被这磅礴的气势震住了。

这片大山险峻异常,崇山峻岭间的梯田是什么人开的呢?1992年,好奇心驱使着这个名叫杨拉玛的法国摄影师携带新婚妻子又一次踏上了哀牢山。这一次,他结识了梯田的主人:哈尼人。哈尼人将最好的蘑菇房打扫干净,邀请他们居住。

1993年,杨拉玛带着大量以哈尼梯田为主题的作品回到法国。他将哈尼人称作“山的雕刻者”,将哈尼梯田誉为“新的世界奇观”。哈尼民族风情深深打动了法国人,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

各国媒体、学术机构相继报道和研究哈尼梯田。1999年,哈尼梯田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目。

梯田作为人类最伟大的100个工程之一,与金字塔、空中花园、长城等齐名。梯田并非哈尼人所独有,印加梯田早已闻名于世,菲律宾马纳伟梯田是世界遗产。那么,是什么让哈尼梯田引起世界瞩目?

历史溯源

哀牢山横亘云南南部,红河水蜿蜒从山脚流过,这里成为分割云南地理环境的分界线。群山深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朝着天际铺陈。

老虎嘴梯田是哀牢山面积最大的梯田,占地1700亩,有5000级之多,而印加丘梯田不过800多级。

哈尼人性格平和,与世无争。而老贝玛的历史故事却告诉我们,那支曾在中国历史上策马奔腾的羌人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哈尼族简史》和哈尼族古歌记载,哈尼族源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甘青藏接合部的高原古羌群。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羌族的记载多达72件。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据说更早的炎帝就出自羌族部落。因为炎帝姓“姜”,“姜”与“羌”在古中国原是一个字。殷商的缔造者成汤王也出自于羌人。

从炎黄时期直到春秋战国,中原人与羌人战争不断。结果,一部分羌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另一些则为躲避战乱,形成史学家们称为“诸羌部落的民族大迁徙”的壮观景象。有的羌族部落沿着高原继续向西;有的则向南方迁徙。

大约同时,我国稻谷的最早栽培者———南方百越民族,也开始沿云贵川高原溯江而上。代表着游牧文化和稻谷文化的两支不同队伍是何时相遇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若干年后,走入南方密林的古老羌族不见了,一支被称为“和夷”的新兴农耕民族在那里崛起。

哈尼族学者史军超告诉我们:“和夷”,读做“窝夷”,是历史上中原人对哈尼族的最早称谓,就是山居民族的意思。

令人惊异的发现

哈尼先民变成农耕民族后,第一个聚居地就是现在的大渡河河畔。

大渡河,史称“华阳黑水”。《尚书》中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岷蟠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氐绩”。史军超认为说的就是哈尼族先民在大渡河畔疏通水道,开发荒野。

1980年,史军超在都江堰二王庙发现四个大字:“和夷氐绩”。这与《尚书》所载相同,这难道是巧合?

都江堰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的治水方法是把淤在江底的泥沙挖掉,保证江水畅通;同时把塞满石头的竹笼堆在堤岸上,用来稳固堤岸。这些竹笼让史军超想起哈尼人的“哈鲁古哈”。

“哈鲁古哈”就是哈尼语防洪笼的意思。将一根竹子破开,里面塞满石头,外面再用竹条系好,就是一个“哈鲁古哈”。哈尼人用“哈鲁古哈”防治山洪,是代代相传的古法。

史军超设想:当年李冰父子看到哈尼先祖的治水方式后大受启发,便在都江堰工程中采用相似的方法,结果获得成功。因此才有后人用《尚书》中“和夷氐绩”这四个字来张扬父子二人的功绩。

在当时,哈尼先民正耕种一种新稻田。《尚书》和《山海经》中的记载展示了新稻田类似梯田的特点。

哈尼古歌也唱到:在一个叫“诺玛阿美”的地方,哈尼先祖学会了播种五谷,开发出令人艳羡的肥田。

诺玛阿美就是现在的大渡河南岸。令人迷惑的是,如今这里早已没有了哈尼人的足迹,哈尼人在那里开辟了美好的家园,为什么没有继续生长于斯,反而在遥远的哀牢山扎根繁衍呢?

千年风雨沧桑路

哀牢山终年云雾缭绕,森林密布。高山深处流淌下的山泉水和雨水,到了哈尼村寨,便汇聚在大大小小的水沟中。水沟在村寨里蜿蜒流过,这里储备的就是哈尼梯田的灌溉用水。

在《唐书》中就有关于哀牢山哈尼梯田的记载。公元12世纪,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游历这片美景后写道:仰坡岭坂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由于他的这篇游记,哈尼人开创的这种新的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从大渡河畔到哀牢山,中间隔着一千年的光阴和一千里的山路。到底是什么让哈尼人放弃家园,跋山涉水进入哀牢山呢?

老贝玛的歌为我们唱出了悲伤往事:当时在大渡河东边,很多民族垂涎哈尼人的幸福生活。一支由几个民族组成的大军,向哈尼发起了猛烈进攻。

哈尼人的锄头抵不过敌人的铁刀,诺玛阿美变成一片火海———

“水急的诺玛河/飘起数不清的死人死马/七千个女人变成寡妇/七千个小孩望不见爹娘/高高的秋房搡倒了/三层的蘑菇房被烧光。”

为了保存族力,哈尼人只好聚集残余人口,背井离乡,望着烟雾弥漫的南方踽踽前行。

按哈尼史诗的记述,哈尼人辗转来到昆明,当时的昆明居住着哈尼人称为“浦尼”的原住民。

哈尼人决心在昆明结束战乱的历史,他们将所有兵器埋入地下,发誓从此远离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

浦尼对哈尼人开始还是热情相助,哈尼人很快兴旺起来。哈尼强大了,浦尼却又心生嫉恨。他们决定独占昆明,赶走哈尼。浦尼先将头人的女儿许配给哈尼头人,当哈尼头人还沉浸在喜悦中时,浦尼突然宣战。

这次战争给哈尼人留下更加沉痛的记忆。处于被动中的哈尼虽然多次打退浦尼的围攻,但由于头人妻子告密,哈尼最终被打败———

“走吧,兄弟姐妹,这里不再有我们的家园/走吧,兄弟姐妹,舍不得也要舍了/坚强些,兄弟/坚持吧,姐妹/一步两步翻不过十座大山/九步十步/才翻过一座大山/要走多少步/才有我们的家园。”

今日家园

哈尼人在头人的带领下,被迫开始第三次大规模迁徙。

命运似乎有意捉弄这个农耕民族。走走停停,在一千年的颠沛流离中,哈尼人一次次创建家园,又一次次眼睁睁看着它落入他人之手!

疲惫的哈尼队伍走到哀牢山脚下,红河岸边。在进山渡江时,湍急的江水又使哈尼人死伤无数。

哀牢山山势险峻,唐人形容那里“千里赤地,瘴疠流行,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在哀牢山,饱经磨难的哈尼人终于获得安宁的生存环境。

哀牢山是典型的高山纵谷地貌。河谷地带气候炎热,高山区气候寒冷,而半山腰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种植水稻的最佳环境。

在这里,顽强的哈尼人重新焕发起了压抑千年的力量。他们劈山石,开山路,搭田埂,继续开山造田。莽莽哀牢山在哈尼人的锄头下,呈现出图画般的美景。

从进入哀牢山到现在,又是千年光阴消逝,哈尼梯田仍在生生不息滋养着数百万哈尼子孙。印加人的梯田早已成为历史遗迹,菲律宾梯田大多数被荒废,是什么让哈尼梯田穿越千年风雨,仍旧向世人展露它壮阔的容颜呢?

原来,哈尼人以树为守护神,他们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惩罚严厉。数个世纪以来,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森林和水源,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自然生态的完整。

今天,在“地无三尺平”的哀牢山上,梯田仍然是哈尼人获取生活条件的惟一方式。

哈尼人开田前,必须要在峭壁上打凿石头。然后通过肩背人扛,运到已经选好的山坡上垒田埂。哀牢山山势陡峭,通常田埂要垒到1米以上,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到了收获时节,哈尼人通常组成互助集体,抢在冷空气到来之前将所有庄稼收割完毕。收好的稻谷每袋重40多公斤,从田里到家,四五公里山路要走3个多钟头,而山里惟一的驮运工具就是人的双肩。

凭借这些肩头和双手,1980年前后,哈尼人在崎岖的山中竟创造出每年向平坝地区外调1500万公斤粮食的奇迹!

在一千年的和平岁月里,哈尼人全心全意开荒种田,子子孙孙前赴后继。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一千年的时间,哈尼梯田能像现在这般雄浑壮阔,更难想像,如果没有哈尼人精心守护哀牢山的森林水源,哈尼梯田能够历尽千年,仍旧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态体系。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负责人之一理查德在考察哈尼梯田文化系统后道:哈尼梯田简直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转自:http://www.free2go.org/cwclub/printpage.asp?BoardID=23&ID=3444475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