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日记(三) |
[游记]庐山日记(三) |
2007-09-01 bokee.com |
7月28日 周六上山的人特多。街上全是从邻省来的车辆,交通要道有时会变 成类似菜市场的境地。我们两次去外面吃饭,都有点象逃难一样地 躲避来往的车辆。 今天换了个更好一点的房,房间的西墙也有个窗,可以望到对面的 青山。下午打开窗户,西晒的阳光移到我的床上,风也随即送到我 的床尾,我的脚凉凉的。坐在床上嗑瓜子,无比惬意。 自从上了庐山,我一下变得爱吃零嘴了。没事的时候,总会想到要 翻东西吃。我妈说,这样才更象女人的。 小雨已经沉到我抱不动他了。他长大了。 7月29日 上午,我去了庐山当地人买菜的菜场。菜场依山拾级而下。最先是 卖水果的,主要是当地的桃和西瓜;接下来是各种做菜的香料和干 货;可能是江西菜味重,用的佐料多,很多都是我不认识的香料, 但很香,很诱人,给我以想亲自下厨的期待。再往下是个狭小的棚 子,里面才是真正的菜场,卖蔬菜鱼肉;边上的台阶上还有农民当 天挑上来的担子,是土豆。幸好庐山的天气不热,老农就这样坐在 太阳地里,也并没有什么人光顾。如果他是卖桃子的该有多好。 决定周二下山。妈妈留恋地说,我们在山上只有两夜了。 不知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如果不再来,那么最想在庐山做的事是什 么呢?再去美庐瞧瞧,还是去《庐山恋》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明天 是最后一天,我还有一整天的时间流连光顾。 没有出去的这几天,我就象一只躲在树阴下的虫子,只是吃喝,没 有理想,只是把自己养得肥肥的。我们只是找了个大空调。 真的,该下山了。 我都快发锈了。 7月29日 今天,是我在庐山的最后一天。 早饭吃得饱饱的,我就一个人出发了。延着河西路一直往西,行人 是越来越少的。身边一直有一条小河,潺潺地伴着我,它叫长冲河。 踏在石板和卵石相拼的行人道上,脚步特别轻松。今天的庐山也有 点热,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象是有点增添了很多的热度一般。 走近中三路的时候,路左边渐渐有石砌的半人高围墙或铸铁的白色 栅栏,里面宽阔的草坪后,是一幢幢古朴得让人不愿越过的房子。 到了中三路和中四路之间,这些老别墅讲述的故事,终于到了高潮。 歌特式的基督教堂,虽对于教堂来说并不大,外墙用乱石堆砌而成, 平面呈十字;但在蛋卵之地并历经百年,当它伫立在那儿时,我仍 能感受到耶稣受难时的悲苦。 在这个区域里,传教士所建的别墅特别多。可能也是考虑到近前就 有一个礼拜堂吧。著名的赛珍珠的别墅,是其中的一幢。 赛珍珠的别墅是由她传教士的父亲所建,别墅非常朴素而普通。但 不普通的是在里面住过的人物。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她 所写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伟大 的女性,但就是在这个普通房子里的一张书桌上写就了她的成功。 邻近一幢别墅也是由一个传教士所建。他是第一个从李德立手上购 地的业主。这个传教士在日军攻占庐山的时候,庇护了很多难民。 当日军要胁他交出难民配合侵略时,他不从而服鸦片身亡。他自从 来到中国,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是他真正的故乡。 庐山上曾有过的上千幢别墅,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故事?李德立虽 然有他牟取暴利的可恨之处,但他的这一邪念还是造就了庐山上这 些美丽而沧桑的演绎。 走到中八路时,右边的美国别墅群给人以轻松的氛围。我坐在程天 放的别墅――澳洲海洋外面的木椅上,让风徐徐地从我脸上拂过, 仿佛在享受海边鸥鸟纷飞的惬意。 再往前,已经没什么步行的人了。偶尔同行的是一两个环卫工人。 路上只有我一个游者。我还是骄傲的。 庐山会议旧址外,很多的旅游大客。会址的建筑风格有点象人民大 会堂。吸引我的,倒是会址后那山上整齐的松柏,象是这会址的卫 兵。共产党内肯定有很会看风水的人。 从会址出发,延环山路一路南下,我来到了庐山上的饮用水源地― -芦林湖。芦林湖不象如琴湖那样的狭长和柔美;芦林湖边上没有 多的植被,显得很是空旷。湖,和边上的两个建筑物的风格出奇地 一致。湖边上最著名的建筑当然是毛主席故居。走进大门,宽大的 庭院里多的是高大的松柏,正门前的两排松树更是修剪得犹如张开 手臂的深深的怀抱,引领着我走进这如展览馆般的故居。主席是真 知远见的人吧,知道自己在庐山上的故居将来会作为一个纪念堂, 无论是走廊还是卧室都无比宽敞,以供参观瞻仰的人数众多而不显 拥挤。故居的对面,是毛主席诗词碑园。每一块大理石碑上刻一首 诗词,每块碑又都要建一个石亭。碑园太大了,占地太多了,太不 环保了。在现今的年代里,不会有哪个首长同意再造这样的类似的 北京风味的建筑吧。 折回头,从湖的另一边过芦林大桥,从桥头边的山路一路下山。这 条山路叫回龙路。回龙路的起点郁郁葱葱,仿佛连台阶的石板都泛 出浅浅的绿色。但越往深走,越听不到长冲河的水声,身边的树荫 也越是浓密起来。路,忽地不那么规则了,路石的边线杂乱,路面 亦不平;抬头见不到天,左右两边是干红的泥土,没有灌木杂草, 还有很多砍伐树木的痕迹;但这砍伐象是连着这漫山的灌木杂草都 一并扫过了一般,显得份外的离奇;这时,这个令人气闷的森林里, 就只有我一个人在行进,没有鸟声,没有知了声,没有蟋蟀声,连 我的脚步声都没有回响。我的心一下收紧了,我象是入了《指环王》 中的魔界一般,万物没有生机,树木只是摆设,而恐惧和威胁从四 面向我挤来。一路走来,这应该是最荫凉的一段路,可我的汗却不 停地冒出来。我不停地回望来路,虽然我知道我什么都看不见,但 想见到什么活物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风都没有,树叶都不晃动。 我真怕我走着走着会忽地被抽去了水份,变成了一段路边的干木头。 我把手机握在手里,却想不出在这样的时刻,我该打个什么样的电 话,又该打给谁。 终于在我近于崩溃之时,我见到了黄龙寺的黄顶。佛祖出现了!他 知道我心底深处的惶恐,听到了我的呼唤,及时地现身了。见到前 面有人在悠闲地喝水,我终于相信自己回到了凡间。 黄龙寺,因镇龙而建。我刚走过的回龙路,是恶龙被镇后留下的龙 尾。难怪一路的肃杀和凄清,还有潇瑟的陈腐味。寺前有三棵古树, 称为三宝树:两棵柳杉,一棵银杏。两棵柳杉六百岁,银杏竟已上 千岁。买瓶水坐在古树下,心里刹时宁静,悠然神往中竟觉着自己 前世曾来过此树下;看见了当时的自己一袭长衫,在秋冬的寒意中 独自潇潇然立于此地,良久未返。 顺龙潭路而下便到了那天雷雨时到过的乌龙潭和黄龙潭。乌龙潭象 是一个小峡谷,阴暗而潮湿,瀑布自两山之间激流而下;而黄龙潭 却较为开阔,瀑布旁有宽敞的石台,如果愿意,完全可以躺在瀑布 旁睡个午觉。 有水的地方,往往会汇聚较多游人,因而便不适合象我这种独自出 行的人。我原路返回而去。再过回龙路时,可能是沾了黄龙寺的香 火,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也还算轻松,全没了来时的惊惧。快到芦林 大桥时,碰到四个北方人,其中一个大个子见我一人独行侠似的, 从密林中冉冉而来,眼里满是疑惑地问我:你一人走来不怕的吗? 我给他的嫣然一笑中肯定充满了仙野之气。 延着河西路走到中三路口时,我选择走了上坡的香山路。香山路是 过山头的路,没有行人。因而,香山路上的天主教堂也甚是狐苦, 象是被人遗弃了,举目无亲。我走进园子,希望见到一个无怨无悔 留守的修女,可事实证明,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人迹了。 香山路是一条安静的路,而两边不时闪现的风格各异的别墅,就象 是撒落在群山中的珍珠,虽然满是风尘,却散发着高贵。 走尽了香山路,拐到连通的河南路上。河南路是在山腰上,右面的 山坡上,错落着庐山当地居民的房屋,房屋离公路往往都有几十个 台阶。我小时候总帮家里买米,心想如果我降生在这样的人家,买 米真正是一件苦差事了。左面就能望见如琴湖。如琴湖从高处看, 确实象一把小提琴;而最让人心动的,还是东面的湖边上,临水靠 山的那两幢别墅,古朴的外墙斑驳地爬满岁月的印迹,象一对相依 默守的老夫妻,静静地坐在湖边享受夕阳。 走到牯岭街上时,已到了下午四点。我一个人缓缓而行将近七个小 时,但心里并不孤单,一路上象是总有个人在身边随行,见到什么, 也总是和他说话讨论一般。远方的他,应该是见到了我所看到的全 部,因为我心里的那双眼睛是他的。 回到我们的宾馆,知道了我们的宾馆里还有好几幢著名的别墅。经 过176号别墅,默立在这幢被花树簇拥的灰蓝房子前,我真的读 懂了我每每经过它时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落寞。 晚上,他打电话来,他们已经到了景德镇,明天早上让火根来山门 口接我们,他在景德镇等我们。 7月30日 小雨忽地留恋起庐山来,他说他还没享受够这山上的清凉。 从街上叫了一部出租车,到山门口时,远远见到了我们的车,忽然 胸中竟有那种隔世的亲切感。摆行李时,他忽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白恤黑裤的他是蓄谋已久地要给我一个惊喜。 庐山,再见了! 这是小雨坐上车后,扭回身去,深情望着渐远的庐山,哭喊出的一 句话。
|
转自:http://lvzheng1971.bokee.com/viewdiary.17688056.html1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