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之含鄱口 |
[游记]庐山游记之含鄱口 |
2007-08-30 tuniu.com |
也许是前一夜在火车上睡得太过辛苦,抑或一整天游玩于青山绿水之中过于兴奋,夜里躺在宾馆的床上,开着暖气,脑海里不断回放白天的精彩点滴,真舒服……待到导游来敲门时我才发现,本准备早起看日出的计划泡汤了。 用过早餐,乘车前往“含鄱口”。下车后又走了约三百米的山间公路。由于来得早,此时的山中还是一片寂静,空气异常清新,不时闻得几声清脆的鸟鸣回荡林间。行走中我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只见他一袭运动装,背着大行囊,手拿着地图不时查看,虽显孤独的身影,却是那么步履矫健、英姿勃发。又一个令人心生敬意的老驴友!明白他的内心并不孤独,想起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人在祖国江山里的跋涉,亦可类同那驰骋的沙场,他用双腿丈量祖国的锦绣河山,读万卷书走千里路,挑战极限、丰富人生。 “含鄱口”因俯瞰鄱阳湖而得名。我沿着陡峭的台阶登到山顶,心情一阵舒坦。只见青松在近处的山头傲立,缆车穿梭而过;远处是白茫茫一片云海,云海下便是壮阔的鄱阳湖面,可惜需天晴时才能一睹其真颜;更远处汉阳峰从一片白色层峦叠嶂中峥嵘毕露,显出勃勃生机。山头上有蒋介石专门为宋美龄看日出而修的观景亭,想象那一轮红日从层层白色云团中喷薄而出的壮丽景致!虽遗憾当时未能一见,可于此美景前,还是得承认,毕竟不虚此行! 庐山的名气,一半来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一半得益于古往今来名人们留下的人文积淀。这里有夏禹治水时曾经登过的大汉阳峰、东晋名僧慧远法师在此创建的东林寺;在归宗寺大书法家王羲之洗墨、在白鹿洞宋代大儒朱熹讲学;更得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不朽诗篇。近代最著名的当属毛泽东、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身影,以及意义非凡的“庐山会议”。这山,究竟何来的仙气,得以吸引到如此众多名人驻足?心中不禁疑惑,而当我循着导游的指引远眺五老峰时,心中的困惑更重了。当然,如果迷信地以为世间真有神灵,一切问题又茅塞顿开。 远远望去,只见连绵起伏的峰峦化成“宽广的额头、深邃的眼睛、笔挺的鼻子、含笑的嘴唇、饱满的下颏、突起的喉结,以及军领上庄重的徽章”。像极了!那是一副刚强有力又面露慈祥的伟人仰卧侧面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此长眠!五老峰因此被称为“领袖峰”。 苍山似海,我浮想联翩。心中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又想,冥冥中是否一切皆有定数?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6点43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237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