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石城闲眺望,雉堞俯苍茫 |
[游记]石城闲眺望,雉堞俯苍茫 |
2008-05-22 baidu.com |
对于素有“渔港古城”之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象山石浦,我一直心向往之。它不仅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而且历来是东海渔场的主要交易市场和商贾辐辏之地。有历史,有文化,有古意新韵。2008的春三月,我终于借得姐妹们的光,有幸来到了这一片氤氲着大海气息的土地。 3月15日,大好春光。我们一行18人随了旅行社的大巴,于上午7时自丽水出发,风尘仆仆一路向东。这是一次“三.八”活动,原本是要在3月8日成行的,却不料另有公务缠身,便延至3月15日这一天。不过,从看海的角度看,“3.8”阴雨连绵,而“3.15”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似乎则更为适宜。 同行的除了零零落落的几位男性,大多是灿若桃花的女人们。分别来自于两个单位。如此春光的日子里,与姐妹同行,有鲜花陪伴,在大好的春光之中更是增添了几许妩媚和几许情趣。 我们是在午后12时20分抵达象山县城的。象山是一座三面环海、一路穿陆的沿海小城市,仅海岸线就长达800多公里。它位居宁波市域东南,北濒象山港,南临三门湾。在一家名曰“石浦私藏菜”的风味小吃匆匆用过午饭,一行人便在地陪导游余婷婷的引领下,前往距离县城不远处的省级海滨旅游度假区——松兰山。 据介绍,这松兰山是4A景区,有故事,也有传说,当然,没有故事和传说的地方就不可能成其为风景区。在我眼里,松兰山的800米海滩未免小气了一些,况且时令之故,游人也并不是很多,它多多少少就显得过于的冷清和单调。在松兰山看海,你终究是无法进入大海的内部,无法以期待的心情去感受潮涨潮落的波澜壮阔。 导游给了60分钟的游玩时间,而不到半小时,一大拨人马就早已齐聚旅游车,嚷嚷着要去石浦了。看来,这4A级的松兰山是要让大家失望了。 午后2时40分,我们到达象山半岛南端的石浦古镇,入住兴港路201号的“石浦人家”。 在浮漫着浓重鱼腥味的别样气息里,或者说在大海的感召之下,一行人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游历。 说不同寻常,这石浦港本身就不同寻常。除却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港口风情,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都是那么的令人遐想与神往。 石浦最有特色的自然状态是港湾依偎着山城,山城呵护着港湾。山是大金山,港是石浦港。山像渔家汉,港似渔家女,相依相偎中从精卫填海的远古时代从容不迫地走来,历经唐、宋、元、明、清。早在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立县时,它就是一个有规模的渔村了,因多石滩得名“石浦”。是岁月将其锻铸成了融渔港、商港、军港为一体的港湾。 石浦港旧称“酒吸港”,又名荔港,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诸岛围列成天然屏障,形成四岛屏罗、五门环列的“月牙”状封闭型港湾。有铜瓦门、东门、下湾门、蜊门及三门等五个水道与外海相通,港区主干中心线全长18公里,宽0.4——3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可泊万艘渔船,水深4——33米,可行数千吨级海轮。港内风轻浪平,可避10级以上大风,是东南沿海一流的避风良港。 导游余婷婷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一说起石浦,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言谈举止间充盈着满腔情意。 在石浦,我们首先要去的地方当然是“渔港古城”。往俗了讲,这“渔港古城”就是石浦最古老的商业聚集地,主要由碗行街、中街、后街和福建路构成。这里的建筑几乎都是明清年代的老房子,泥墙木结构,其中多为洪武年间所建。 沧桑的印迹挡不住繁嚣的市声。当我们一脚踏进并不宽敞的碗行街,便见人来人往,市声盈耳。街道两侧的商铺及其大大小小的纪念馆,一家紧挨一家,颇具当年市井的繁华景象。 “港城沧桑”,是一个二层楼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前院耸立着一艘宋末明初的木质战船,它分明是在告诉我们:石浦不仅是渔港,而且在历史上还是一个军港。“港城”陈列着大量的历史遗迹与相关事件的文字资料,诸如古城旧貌复原模型、二战时期渔家妇赵小宝营救美国飞行员、中法战争石浦海战等等,以历史的场景诉说着老城史话,用历史的图片追忆着昔日沧桑,借微缩的模型再现当年百姓的生存状态。我的思绪追随着倒流的时光在飞扬。 在这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就是在石浦拍摄完成的,另外,就是它所展示的“中国开渔节”盛况也使我从此知道了这样一个中国渔村的民间大典。中国开渔节,始于上世纪的1998年,一年比一年红火,如今已被国家旅游局确立为中国50大旅游节庆之一。每年的9月16日是法定开船时间,开船仪式是开渔节的“煞场戏”,勾画出了当今渔区的风貌、风情和渔家风采。开渔节植根于中国渔文化的土壤,与世界各地的渔文化相得益彰,比如丹麦的“捕豚节”、墨西哥的“圣船节”和巴西的“海神节”等,它们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根本理念上却如出一辙。 步出“港城沧桑”,一行人走进了展示渔文化的专业场馆——“耕海牧鱼”。它分五个展区,涵盖了三大内容,即立体的近海渔船捕捞作业展示和海岸景致、海湾滩涂劳动场面和历史上用海水制盐的场景以及各式各样的鱼骨标本。 石浦因港兴港,也因港兴渔。“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古城的地形特征,而且还凸显出古城的文化特色。 关帝庙是古城圣地。在石浦,强大的包容性造就了港湾人的包容心态,而如此的包容心态使得渔港古城不仅出现了各种信仰共存的现象,以致同一寺庙内也能存放着不同门派的供奉对象,各距一隅,相安无事。各色道观、寺院、庙堂、宗祠和平共处,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历史上渔港古城不同人群因谋生、捕捞、商贸等原因而造就的迁徙性,有着膜拜不同的精神偶像,有着不同对象的心灵寄托。
|
转自:http://hi.baidu.com/932579132/blog/item/df635c102f2dda05203f2ee0.html3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