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曲靖唐代名城--石城初考

[游记]曲靖唐代名城--石城初考

2008-05-22    baidu.com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在今曲靖盆地方圆二十多公里的地域内,曾经出现过四座城池。第一座就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拓疆土,在今曲靖西山三岔村附近设置味县,味县县城筑于何地,今之学者尚各执一说;第二座为本文要探讨的唐代石城;第三座便是明朝修建的府城,即今天的曲靖老城;第四座也是唐代修筑的悦州城,元代改为越州,明初废,曾称南城,顺城,今三宝。
一、石城的建立与兴起
公元618年,唐“高祖人关,遗使定巴蜀,使者承制拜仁寿巂州都督府长史。时南宁州内附,朝廷每遗使安抚,屡皆受贿,边人患之,或有叛者。高祖以仁寿素有能名,令检校南宁州都督,寄听政于越寯,使每岁一至其地慰抚之。仁寿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八县,授其豪帅为牧宰,法令情肃,人怀欢悦。及将还,酋长号泣日:‘天子造公镇南宁,何得便去?’仁寿以城池未立为辞,诸酋长乃相与筑城,立解舍,旬日而就。仁寿又日:‘吾奉旨但令巡抚,不敢擅位。’及将归,蛮夷父老各挥涕相送。因遣子弟随之人朝,贡方物,高祖大悦。仁寿复请徒居南宁,以兵镇守。”《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良史上韦仁寿》。
上述大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南宁州在隋代遭到了连年兵灾人祸后,各族百姓人心思定,迫切希望回归大唐的良好愿望。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历经了727年的南中味县,确实已经满目荒美,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了。
唐王朝建立,恢复了南宁州建置,给了这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首任南宁州都督韦仁寿的率领下,一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龙华山(今沾益玉林山)周围拉开了序幕。据清《沾益州志》载:“山塘桥俗名黑桥,离城二里许。通四川大道,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十月,检校南宁都督韦仁寿建”除了横跨交水(今南盘江)的山塘桥外,龙华山南飞架在石幢河故道上的阿幢桥,两桥之间龙华山的龙华寺等均与南宁州新府城的建造同步开始。(注:阿幢桥与龙华寺的建造时间均为唐代,具体年代目前暂无资料可查)据(旧唐书沉峋志第二十一地理四)载,“郎州下:武德元年,开南中置南宁州,乃立味、同乐、升麻、同起、新丰、陇堤、泉麻、梁水、降九县。武德四年,置总管府,管南宁、恭、协、昆、尹、曾、姚、西濮、西宗九州。五年罢总管。其年冬,复置。寄治益州。七年,改为都督,督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七州。并前九州,合十六州。仍割南宁之降县属西宁州。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由此可证,唐武德八年公元(626年)新的府城就已经建成,寄治益州的都督正式迁人石城,开始了对南中地区十六州的正式管辖。此时的石城,正处于东西南北四条大道的交汇中心(见《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郭声波 一文)。所辖南中十六州,包括了今云南全境、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部分县,石城自此翻开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到了“天宝中,……邑落相望,牛马被野。”(见 樊绰《云南志卷四》)。
二、石城之灾
唐王朝经过大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直到武则天的长期铁腕统治,传到玄宗李隆基登基之时,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世界L实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但在一派歌舞升平、表面浮华的背后,一系列深刻的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日趋显现,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迅速衰落和失去了对西南疆土的掌控,同时也给石城带来了永远的伤害,给居住在这里的部分臣民造成远离家园、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
在今云南西部洱海周围地区,出现了一个逐渐强大的地方政权。南诏在统一前,一度得到了唐王朝的肯定和支持,在统一六诏之后,成为西南部的一支强大力量。唐王朝最初的设想是要利用这支力量,构起一道防线,阻挡住吐善南侵的步伐,另一方面也牵制一下有些开始不听话的日益壮大的暴氏家族。
由于唐王朝派往该地的一些官吏无道,任意欺压南诏贵族与平民,激化了民族矛盾,短短几年里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俗称天宝之战。天宝十三年(755年)第三次天宝战争结束,唐王朝派往西洱河征战的七万将士全军复没,主帅李宓投西洱河自尽,南诏与吐善联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南宁州全境,用武力把长期居住在南宁州西鬓地的白蛮二十余万人胁迁至永昌(保山)。(注:史书云二十余万户,按当时的总人口和生产力计算,不会有那么多,今户作口理解较适)整个南中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由石城移往洱海地区,正式结束了古代曲靖自蜀汉建兴三年至唐天宝十三年共计530年的南中首府地位。
三、石城战事
公元902年,南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三个短暂王国。937年,时任大义宁国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因被扬干贞追杀而逃到石城,得到其舅父三十七部盟主爨判的保护和支持,借得三十七部兵力,一路杀向洱海地区,很快就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滇东大部分地区仍为大理国石城郡管辖。
公元 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大理国明政三年)大理国宰相段皇叔子王示和驸马段彦贞统率大理国军队,在平息了东方几个反叛部落后班师石城。四月九日,在石城与来自三十七部各部首领们歃血盟誓,并刻石碑永传后世,这就是今珍藏于曲靖一中的闻名于世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世代居住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两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们,在石城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民族团结的热忱愿望和永世修好的坦诚决心。此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石城郡在大理国版图内,得到了高度自治,虽然没有什么闪光点出现,但基本上也相安无事,民生得到了一定恢复。
公元1253年,蒙古铁骑从金沙江上游跨上革囊进军云南,大理国举手投降,而滇东各民族对占领者给予了殊死的抵抗。
猛烈的抵抗和随之而来的残酷镇压,使包括石城在内的整个滇东地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锐减,生产力被彻底摧毁,到处狼烟四起,剩下来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王朝更迭,历史不断。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成立,元顺帝被赶到了大漠以北,而盘据在云南的蒙元残余势力在梁王把匝瓦尔密的控制之下,两次杀害了朱元璋派往云南来招降的使臣,谋略与蒙元旧政权的贵族们南北呼应,以图复辟。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手段成为了明朝统一中国的唯一选择。
经过了十三年的备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点将,任命颖川侯傅有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兰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率领明朝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南京出发,踏上了统一全国的最后大战征途,一场惊天地动鬼神的恶战即将在石城拉开。
年底十二月,征南大军逼近曲靖。梁王把匝瓦尔密闻报,早早派遣司徒平章达里麻领十万“精兵”,在石城周围布下防线,以图与明军作最后一搏。是日,天降大雾,明军破雾前进,顺利渡过交水和石幢河,抢占了战略高地龙华山,越过石城,长驱直人,雾散时已抵白石江北岸大和山一带。龟缩于军营指挥中心里的达里麻如梦初醒,仓促应战,“友德麾兵进战,矢石齐发,呼声动大地。战数合,英纵铁骑捣其中间,敌众披靡,遂大败,生擒达里麻,俘其众万计。友德悉抚而纵之,使其各归其业,夷人见归者皆慰,而军声皆振,遂平曲靖。”(见《明太祖实录》 139卷)
今天,我们从有限的历史文献中的廖廖数语中,来解读这场有名的石城之战(也称白石江战役),让人有身如其境的感觉。试想一下,交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40万之众,而当时石城周围的地理形势对长途征战的明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石城东面是广轮五十里的交海(后称东海子),明军长途征战,未必带来渡湖作战的工具。交海以上又是奔流不息的交水(南盘江)峡谷,根本无法展开战争攻击面,三十万大军的攻击点其实很少。前线指挥官们巧妙利用了大雾天气(天时)和明军将士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人和),利用奇兵迅速突袭,占领了交水上的黑桥和石幢河上的阿幢桥,控制住了战略高地龙华山,为大部队推进扫清了障碍,把地不利变为了地利。然后乘势长驱直人,对敌形成了大分割、大包围之态,在短短一个白天,就取得了战役的全胜,实为古代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驻守云南的沐英,在奏请了明大祖朱元章后,请来了各燥一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汪藏海,选定了妙高山余脉(今寥廓山),背靠胜峰,东临巨浸的东海子,左右康桥河、满湘河侍卫这一能攻能守的高地上,开始了历时十年的造城,一个崭新的曲靖府城就此诞生,一直传承至今。同时,沐英之子沐春,也在今越州镇建造新的越州卫城。就这样,一代名城石城,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初770年的风风雨雨,使用过南宁州都督府、郎州、南宁州。石城郡、石城千户所、曲靖路总管府、曲靖军民府等名称,从唐初的省府到后来的今曲靖市范围大致上的州府,走完了它由盛变衰的脚步,和交海南端的另一座城池悦州(也称南城、顺城,今三宝)逐渐消失在交海湖畔的芦苇荡里。

转自:http://hi.baidu.com/%C4%CF%D6%D0%C1%F4%C9%F9/blog/item/633fb297cca1df6955fb9633.html50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