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顺溪景观 |
[游记]顺溪景观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浙南古镇---顺溪景观 浙南古镇---顺溪景观 一。顺溪以溪著名。从万壑笙钟至矾岩大桥,两岸青山夹溪,经顺溪镇呈“S”流入岳溪,是为顺溪。源出于天井垟山南北麓,自明代是顺溪至水头的竹筏交通航道,清代不少游客在此乘筏旅游。清孙锵鸣顺溪诗:“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写照。民间曾有顺溪出美女之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天两潮水,一年四季笋”,是流传在这里的两句古话。深藏不露,令人心仪的有“龙湫洞”、“万壑笙钟”、“会音桥”、“白云瀑”等主要景点。 1、龙湫洞 在顺溪街头西边。由两块巨岩相连,枕流平卧,长约20米,两侧各有洞穴穿腹而过,洞口如瓮口,呈圆形,枯水时,游人伛着身子,可蛇行而入。洞内石壁如鱼鳞状,洞底未见沙砾堆积。不经意就不易发现其洞,宛如潜龙,故称龙湫洞。 2、万壑笙钟 从顺溪大桥西行1公里,就是顺溪两源——眉溪和知音涧之汇合处。这里山峦重叠,溪流湍急,乱石横卧,水石相激,声如芦笙。有一峰岩,形似铜钟。溪边路旁山岩上有民国初年平阳知事严伟题写镌刻的“万壑笙钟”四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另有一古老石灯,竖立路旁。此处动态美、静态美、音韵美,融成一体,引人入胜。 3、渡飔桥 在“万壑笙钟”西1公里许。桥系石构,长20米,宽5米,高7米,古野朴实,约建于元代前后。其单孔石拱,如老人躬身蹲伏,桥身长满苔藓、观音草,似身披褴褛的衣衫。桥旁有巨石面立,高11米,长24米,上书“渡飔桥”三字。过桥后有一宽4米、深3米的石屋,建在招凉洞里,左边巨石壁立,右边为鹰嘴状岩,洞内冬暖夏凉,与洞外气温相差10度左右,是名符其实的“天然空调室”,称其为“燠馆凉台”。“燠馆凉台”为晚清翰林孙锵鸣应陈少文之邀游顺溪所书。“渡飕桥”为孙锵鸣侄孙诒泽书。 4、云祥寺·冰廊·二宜亭 跨过渡飕桥约200米就是云祥寺,又名“百客堂”、“百僧堂”。寺分旧寺新寺两座,相距50米,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旧寺创建于元代,清康熙时重建,光绪七年(1881)再建。有7间平房,寺内保存摩像题记碑刻多块,其中有清宣统年间所镌之青石碑记一块,记述该寺之兴衰历程。1978年建成之新寺为三间三层木石结构,两间横轩全部用石料构成。整个寺院依山取势,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独具匠心。寺周还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二宜亭取冷暧咸宜之意,方形,建于清光绪年问,亭内有建亭碑记和倡建者陈少文画像碑各一方。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见方,洞口气温只有14℃,仿佛如北雁荡之“冰洞”。冰廊在新寺后,有石径通往。洞高2米余,宽3米,深20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长廊,盛暑之时,廊内气温在只在17度左右,故命名为“冰廊”。 5、三叠瀑潭 在云祥寺东北800米处。汇聚奄头山、岩头山之水,集雨面积大,瀑流奔腾而来,四季不息。全瀑布三叠,全长约150米。 6、铁障峰 在云祥寺北百余米处,高600多米,宽200米,面南而立,宛如巨型屏障,色黑如铁,雄伟嵯峨,极为壮观。在云祥寺后院仰观,则如铁峰矗立,登峰顶环视,则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7、画眉峰 在顺溪镇西1.3公里,俗称画眉尖。海拔807.7米,整座山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笔。峰名画眉,并非状其形,乃是欣赏峰尖之新月。清人孙锵鸣在<溪行望画眉尖》诗序中说:“顺溪西有峰,极高,如卓笔。土人谓初三四夜月生时,适当其尖。故呼为画眉尖。”这跟桂林的“明月洞”一般,比喻新颖。如在古历初三四的夜晚,在桥上望月初升,适当其尖,好像为少女轻轻描出一道秀丽长眉,对李贺诗句“长眉对月斗弯环”之意境可尽得矣。
|
转自:http://czz3891135.blog.163.com/blog/static/282744392007326025406726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