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攻略乌镇 |
[游记]游记攻略乌镇 |
2007-10-12 elong.com |
乌镇---追忆似水年华 http://blog.sina.com.cn/m/Colors_of_the_wind 岁月的痕迹,自窗棂间点滴漏出,如风过琴弦拨动着记忆深处的悸动,不觉间,乌镇的寂静、淳朴、诗情画意悄然包裹了我。曾几何时,穿行于这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品味这不一样的江南古镇,找寻每一处浸透千年沧桑的遗迹,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脉动,是怎样的惬意闲适?时隔数月,恍忽间忆起,却仍为着每一个平凡而独特的细节感动。 四月的一天,正是江南芳菲时节,不知何故,忽然就有了去乌镇的想法。于是,又是习惯地毫无准备而上路,约了朋友,一路沿南京-嘉兴南下,抵达时已近黄昏,沿途美景自不用细说,最爱那满山遍野金黄灿烂的油菜花。 一心念着要在这枕河人家住上一晚,来时听说景区管理严格,谢绝外来游客住宿,仍不死心,索性和朋友七绕八拐来到大桥旁一间网吧,终于寻到许阿姨的电话时,由衷地感谢老天爷的眷顾,每每出行,仓促间总是会带给自己最大的幸运。 许阿姨的家在老街上,干净整洁,是乌镇里最典型的阁楼式样,阿姨人很亲切利落,见到她时,听说还有一拨客人在路上指明要住一楼的水阁,遗憾的是,阿姨家只有一间水阁,即便整个乌镇也是有数的几间,而我的行程只有两天,不可以再等呢。呵呵,好在女孩子嘴巴甜好讲话,阿姨说很喜欢我,水阁让给我住,另外的客人她再想办法。于是,我们终于有了一间静卧水间有着精致雕花木窗的水阁。 简单清洗休整完毕,请阿姨带我们去隔壁的邻居家吃饭,在朋友的推荐下点了最特色的马兰头、清蒸白水鱼和其他几样青菜,坐在二层的阁楼上,放眼望去是水上人家的点点灯火、隐隐约约的渔船和游兴未减的游人,乌镇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地道的江南口味,马兰头有着清脆特殊的口感,白水鱼肉质细嫩鲜美、入口即化,真想不到在乌镇竟连普通人家都是上等的烹饪高手呢。 入夜,巷子里看不到几个行人,仿佛一下子安静起来,走在乌镇清冷的石板路上,昏黄的灯光,远处隐约的狗吠,偶尔一间尚未关门的店铺,主人热勤地招呼着一天里最后的一拨客人,满眼的蓝印花布和各式特产,古老的镇子却象一个乖巧可爱的婴孩般要酣然入梦了......而我,在朱红木门、斑驳老墙、幽幽青石的古巷里不问方向地随处走着,任由思绪飘飞、沉寂...... 阿姨告诉我们乌镇最美丽的景致莫过于清晨和黄昏,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人也骤增起来,所以想安安静静地体味古镇风情就一定要起早。于是,上了闹铃,美美地躺在水阁上,听耳边水流潺潺,夜凉如水,月儿远远地挂着,在诗境般的古镇中安心睡去...... 清晨,四点五十,朋友总是惊讶于我的毅力,叹服我总是可以在闹铃初响时就迅速地起身下床,不管多累,从来不赖一下下。是呀,如此美景,又岂能偷懒辜负呢,推开窗,天蒙蒙亮,窗外雾气正浓,洗漱完毕,轻手轻脚地上楼眺景拍照,乌镇呢,也正如一个清婉秀丽的美人儿在薄雾中渐渐苏醒展颜。 老街上还没有行人,于是我们相伴走遍每一条巷子和每一处角落,听第一声厚重的吱呀声开启第一扇古老的木门,看第一位头戴蓝印花布手巾的老人从巷子深处踱向河边洗衣......当第一缕晨光散尽,古镇的老街上渐渐也有了新鲜的生气和活力。我们随意漫步行至一处雄伟气派的阁楼前,不想竟然是一间茶楼,正待开门迎客呢,于是,我们无意中成了访卢阁清晨里第一拨客人,选了楼上窗外的回廊坐下,点了青团、糥米鸡等各式茶点,悠闲地四处观望品味起来。 原来,此阁的名字还伴着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以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径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后来,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这下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并传授给他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遂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呵,原来这美丽的阁子竟然有着如此美丽的传说由来,也难怪后世多少名人墨客慕名而来,乘兴而归呢! 美美地饱餐过后,趁着热闹前的最后一刻宁静安祥,我们游览了镇子上最著名的景点,欣赏可爱有趣的皮影戏,当然也少不了继续品尝街边热气腾腾的各式小吃,坐在桥头观看舞劲十足的赛龙舟,然后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灵巧穿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踏遍逢源双桥的每一级石阶。 中午时分,再次回到水阁时,许阿姨已经帮我们买来冰凉可口的酒酿,吃一口甜在嘴上,醉在心里,乌镇带着她与生俱来的美丽,也在这浓郁醇香里定格入画...... 高公生糟坊 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 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高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蓝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姑嫂饼 乌镇著名的传统糕点之一。工艺虽不复杂,却有独家配方相传,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地方小食。它油润麻香,入口酥、松、糯,咸甜适中,充满乡野风味却又毫不粗砺,有芝麻、花生、玫瑰等各种口味。 定胜糕 乌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都要做几笼香甜糯软的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 青团 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青团芬芳柔软,模样乖巧可爱,口感甜香软糯,充满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臭豆干 泡制20多个小时的臭豆干或清蒸或油炸,也是乌镇一绝。 乌镇---追忆似水年华 [晴耕雨读] [雨巷] [染坊] [石板路] [酒坊] [齐叔的等待] |
转自:http://bbs.elong.com/viewthread.php?tid=1098892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