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行手记-进雨崩 |
[游记]旅行手记-进雨崩 |
2007-07-26 ctrip.com |
次日清晨,在滴滴滴的闹钟声中醒来,马上跳下床,拉开窗帘,只见对面的雪山云雾腾腾,几乎盖住了所有的峰顶,这时才怀念起昨天那清晰的雪山.吃过早饭之后,仍旧是毫无起色,他们说这样的天气,不下雨就是万幸了.离开了飞来寺,眼睛还巴望着雪山,我们沿着盘山路而下,车子顺着陡峭的悬崖绕行,路上还有塌方和落石的痕迹,这条就是滇藏公路的一段,途中有条岔道,是通往西藏,在车窗旁就能看到山下滚滚的澜沧江,把脸贴着车窗望去,海拔的落差让人有种眩晕的感觉,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飞身而下.车子在经过一弯一弯之后,到了澜沧江边的梅里雪山景区收费站, 听阳光说就在这条路上,前几年有个在这里支教的老师死了,因为车子翻下了悬崖,坠进了江里,听得我们是胆战心惊,感叹着为什么好人这么短命,望着那滚滚而过的江水,不免也心生恐惧.在快到西当村的路上看到一个父亲背着一个孩子,在碎石遍布的山路上行走着,孩子用清翠的童声对着我们喊着:扎西得勒!我们自然也回敬"扎西得勒",路过西当村,当地的老人小孩坐在自家门口晒着悠闲的太阳,聊着天,和路上偶尔经过的游客互相问候扎西得勒.这恐怕是一路上我们听到也是说得最多的藏语了,吉祥如意的意思.在车上,还学了一些藏语如:阿拉筒=干杯,加诺巴西=谢谢,在后来的雨崩村倒是也用到了.十一点左右的光景,到达了温泉,当地人叫热水塘的地方.我们将从那里出发徒步进雨崩.雨崩在雪山的怀抱之中,是最接近梅里雪山,也是梅里雪山一带海拔最高的村庄. 要想去雨崩,只有两种方法,要么骑骡子,要么就是徒步.从温泉上山到那宗拉垭口,12公里,从那宗拉垭口下山再到雨崩上村是5公里.这是地图上所写的公里数,所有人选择了徒步.于是背上包,摩拳擦掌的出发了.虽然昨天我们对进雨崩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依旧很兴奋,可是才几分钟后,谈话欢笑声便被粗重的喘息所代替.那条上山的路大多都是有斜度上坡,没有台阶,道路上是干燥的沙石,每踩一步便会有哗哗的声音,只怪我穿得是一双普通的运动鞋,仿佛一不小心,便会滑下去似的,所以不得不稳稳的走着每一步.小道在山里里弯弯曲曲的不断向前延伸着,树上挂满了绿色的须状物,这是只有在没遭到破坏的森林中才有的,当地人称他为卡瓦格博的胡须. 走了一段后,大家慢慢的被拉开了距离,前面一拨体力好的已经看不见踪影,后面一拨体力速度慢的也不见踪影,我和小雪两人在路上慢慢的走着,从温泉到垭口共有三个补给站,到达第三个补给站的时候也就到达了垭口.太阳暴晒着陡滑的路面,不停的上坡,此时已经大汗淋漓,背上背着包成了最重负担,恨不得扔掉.而水杯中也已经没有了水,我们巴望着快点到补给站,可道路的强度太大,不得不走走停停. 路上还遇到那些骑骡子上来的人,看他们那副轻松的模样,真是鲜明的对比.可是一旦你选择徒步,便没有退却的理由,你必须坚持到终点.我和小雪自己找起了乐子,断断续续的唱着歌,研究研究路边的花草什么的,在路上还看到许多山上下来的藏民,有老有少,和善的跟我们打着招呼,稍稍带着兴奋于是也就没感觉那么累了,终于在一个转弯处的山坡上看到了房屋,也就是第一个补给站.我把身体摊坐在木板凳条上,已感觉幸福无比.可是我们不能在此逗留太久,休息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走不动,反而一直做匀速运动,不快也不慢,一步步的走,就不会觉得累.这是许师傅在路上告诉我们的. 在离开第一个补给站不久后,我们碰到了许师傅,不愧是生活在高原地区,走起来轻轻松松,我们俩在许师的带领下,走着小道上去,虽然没有马道好走,但是节省时间,不过强度也比马道大很多,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时而攀着树枝,时而依着大石头,若稍不留神便会滑下去.我们小心的走着,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之后,听见了汪汪的狗叫声,抬起头望去,前面路旁的木屋便是第二个补给站了,此时天空中也飘起了小雨. 停了一会儿我和小雪便继续前进了,而许师则留了下来等待下一拨人的到来.我穿上了雨衣,闷闷的不透一点气.在途中碰到两个同样上山的藏民,年纪稍大的今年已近70的高龄,背上还背着一个大包,看着老人行走轻松的样子,我们都感到佩服和愧颜,老人的普通话不是很好,但我们还是能够沟通的,反而稍年轻的那个却不懂汉语,只是一路上都露着和善的微笑,甚至在路上还要求帮我们背包,不过我们婉拒了.路上口渴时我们拿出水问他们喝不喝,结果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雪碧瓶,说"我喝酒".老人说这是自家酿制的青稞酒.我凑过去闻了闻,果然瓶子里散发出一股酒味,曾听说青稞酒有极强的后劲,这又让我们佩服了一把.他们让我们走在前面,每到岔路,我们便回头问走哪条.路上还不停的询问着还有多远,老人说,半个小时,二十分钟,十分钟,可我们走下来却远远不止,因为那是以他们的走路速度算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可是却还是带着慢腾腾的我们走着,我们在心中感谢着这些善良的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最后三分之一的上坡路被一步步的征服了.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段平稳的路,路旁的树上被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我们顿时欢呼了起来,终于到那宗拉垭口了,这里便是此段路程的最高点,海拔3900米,我们负重走了12公里,海拔上升了1300多米,而我们已经走了将近四个小时,兴奋的冲入补给站,哥哥,小辉,阳光...他们已经火堆旁边喝着酥油茶,吃着煮鸡蛋,这一路上来我们只吃了几块饼干充饥,终于可以放下包,围着火堆坐下,腿已经酸疼无比了.我们刚坐稳,作为第一梯队的他们就继续往雨崩出发了. 喝完酥油茶,吃完鸡蛋,才发现那两个刚刚一起上来的藏民早已经踏上了去雨崩的路.雨也已经停了,背上包,我们往雨崩村走去,因为一路都是下坡,本来很兴奋,可是走了一段后才知道,下坡比上坡难走.都是碎沙石的路面,有的地方的下坡有四五十度,人往下走的时候会有一种冲力,而我的鞋就变得更滑了,一不小心脚下就会传来"哗---"的一声,幸亏有登山杖抵着支撑,不然这一路上下来我肯定会摔跤.一直的下坡一直的下坡,近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看到了雪山,也听到前面哥哥的声音,知道就快到雨崩了. 在几个弯度极大的下坡时,我们竟遇上了刚刚的那两位藏民,正当我们打招呼时,有骡子经过,老人叫我们走到路边,自己护着我们站在前面,多么善良的人呵.此时我们已经看到了山谷中,雪山下的村庄----雨崩村.小小的村庄四周是一片片绿色的麦田,全村只有三十几户人家,通过一条驿道与外界相通,雨崩村分为上村和下村,上村可以通往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联合登山大本营,下村通往雨崩神瀑。我们住的徒步者之家在上村和下村之间,我盘坐在客栈前的大树桩上,小辉问道:"这里没有你想像中那么美吧".我说:"不,跟我想像中一样美".""那是因为你是走进来的,如果你骑骡子进来,其实风景也就一般了".骑骡子进雨崩,那么来雨崩的意义也就消失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地方,哪怕再美,也不会在心中产生任何的波澜.而此刻的我心里却为眼前的一切所折服了. 今天是相机使用最少的一天,路上的风景只有在行走时才能体会,在到达垭口的时候匆匆照了几张.到雨崩后,内心的感慨,眼前的景色使我完全忘记了相机的存在...... PS,5张实在不够来形容路上的美丽~偶把其他的一些照片放进相册里了~ (卡瓦格博的胡须) (垭口) (雨崩上村) (和蔼的老人)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