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薛南刘判市野三魁大小隐——泰顺六桥游记(. |
[游记]北薛南刘判市野三魁大小隐——泰顺六桥游记(. |
2007-10-09 tom.com |
三魁是泰顺的通衢大镇,省道穿镇而过。镇子的繁华令人诧异,在鳞次栉比的镇街上问廊桥的方向,人们的总是将手指向更繁华的前方,我只好在犹疑中前行。出发前在网上看过很多帖子,网友说到这边问路,最好别说“廊桥”、“虹桥”之类,而是要入乡随俗,说“柴桥”、“木头桥”、“蜈蚣桥”,这显然有道理,我也正是如此这般照计而行。不料,大多数当地人都是反问一下,“你说的是廊桥吧?”这太意外。不过温州到泰顺新的公路已近竣工,新路绕开了三魁镇,联想到其他一些过去默默无闻、随后名扬天下、再后面目全非的景点的前车之鉴,新路之绕道,或许是廊桥的福音也未可知。 就这么在市镇的喧闹声中向北走着,一段镇街堪堪到了尽头,路边的小溪上,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显出身影,正是薛宅桥。薛宅桥傲然不群的身姿正应了一句古话,“大隐隐于市。”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为叠梁拱式廊桥,全长51米,宽约5.1米,距水面10.5米,单跨29米,跨梁长而斜度大,造型古朴大气,巍峨挺拔,是泰顺境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已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薛宅桥,决非甘于散澹的隐者,其建造历史,写满当地薛、张两大家族近300年的恩怨: 据地方志记载,明万历己卯年(1579),三魁薛宅锦溪桥毁于山洪,原锦溪桥旧址东畔为龟岩(张宅村)张氏所购。其后一百多年,薛氏以简易木桥过河,甚为不便。 清乾隆己未年(1739),薛氏族人准备在原锦溪桥旧址建造蜈蚣桥(木拱桥)。张村属龟蛇之地,张氏族人怕坏了风水,不答应薛氏建桥。又过了多年,张氏将锦溪桥旧址东畔转卖于林氏、薛氏再从林氏手中将地买下,建桥大计方迎来峰回路转。 咸丰六年(1856),薛氏起工建桥,张氏以薛氏越界建桥为由告至官府,“县令兴受贿,差封木石”,不准建桥,两家冲突不断升级。直到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新任县令杨炳春经亲身勘查,认定在原锦溪桥旧址建造蜈蚣桥最为适宜,他下了一道朱谕,要求“即日兴工,毋缓毋怠”。十二月初九,拱架初成。第二年四月廊屋上梁,五月,薛宅桥全面告竣。 与泗溪双桥的艳丽桥身不同,薛宅桥两侧风板保持原木本色,灰黑中点缀着斑斑苔痕。桥上有碑碣两三块,刻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集资建桥的村民名字,以薛姓人居多,读着薛氏族人姓名,他们的执著依稀可见,不过体形庞大的薛宅桥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早已厌倦了无休无止的百年争执,默默无语,面对着四周高楼的日益侵凌。 三魁镇北薛宅桥,堪称“大隐”,镇南另有一座刘宅桥,称得上“小隐”,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系水平梁廊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距水面3.5米。在农家的鸡犬相闻声中,走过刘宅村班驳的古道、颓废的刘氏宗祠,在流水潺潺声中,朴实无华的刘宅桥显露出来,桥上沉稳的二层重檐使桥更象一座农舍。据《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载,仙洞虹桥“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由此可见,刘宅桥同时起到风水、交通、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
转自: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739969&blogid=783115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