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兰亭集序-文章列表-日记-相册-交友-简历-朋友圈-速配

[游记]兰亭集序-文章列表-日记-相册-交友-简历-朋友圈-速配

2007-07-21    bokele.com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与兰亭

王羲之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书法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唐太宗以后,兰亭序已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兰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为古今之冠,更有不少人写文章专门讨论这帖。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如此受到重视的。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反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兰亭的得名,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而帮助兰亭出名的是王羲之。兰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沉寂和没落,现在的兰亭,系明代嘉靖年间重建,1980年全面修复的。
中国古来就有“修褉”的风俗。每逢春花三月,兰蕙送香的时候,古人就采取百花香草,洗澡洁身,祭神欢宴,以避灾祸。“修褉”原来在每年三月上巳(ㄙ)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从洁身祭神,洗除不祥的原意,又逐渐转变为玩赏景物,饮酒作诗,临流聚会的“野宴”大会。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看溪水把酒杯冲到那个人的面前,他就拿起杯来喝酒,喝完后要作诗一首。从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中,可推想当时热闹的情景了。如果你现在来到兰亭的流觞亭前,就会见到一弯溪水,逶迤流淌。水深不盈尺,水面宽不及一米。两岸皆块石为坡,且间有突起的石块,显然是作石凳用的,可以坐人。话说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三十三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和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等父子辈四十一人,就列坐曲水两旁,装有酒的“觞”(酒杯)就在弯弯曲曲的水上漂流,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各咏四、五言诗。赋不出诗便罚酒一杯。据说游戏中有11人各赋诗二首,15人各赋诗1首,雅集行将结束时,众人公推王羲之作一兰亭序雅集的序文。王羲之当时已有几分醉意,拿起鼠须笔,在蚕繭纸上面,顷刻写就,文章和字均为一时之冠,人们推为千古杰作。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字字“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王羲之酒醒后,连日再写几十本,总觉不如第一次写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里不轻易示人,并且嘱咐子孙,妥善保存,做为传家之宝。
过了流觞亭,前面还有右军祠和御碑亭。右军祠建筑结构奇巧,周围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过桥。房子里可见天、地、日、月、星五景,墙壁上书法可读唐、宋、元、明、清五代。那御碑亭内,陈列着一块高6.8米,宽2.6米的大石碑,据说净重达1.9万公斤,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当然碑的价值关键不在大小,这块碑的价值在于正面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代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绝无仅有,堪称国宝,俗称“祖孙碑”。
兰亭里也有一“父子碑”。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拿着毛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朝庭的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王羲之只好停下笔来,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的王献之,他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成就了这块“父子碑”。
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故而进得兰亭,都围绕书法布局设计。御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兰亭书法博物馆,犹如一处世外桃园,环境十分幽静雅致。
此外,还有一处叫小兰亭的,“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因无数游客抚摸而碑文渐平,有文人称之为“君民碑”。

转自:http://www.bokele.com/index.php?CH=Log&ArticleID=3246850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