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昌与汉口一种被注定的气质(转) |
[游记]武昌与汉口一种被注定的气质(转)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武昌沧桑的历史气息中,有一种别样的开拓意识和革命主动精神。“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种积极主动的革命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武昌的性格,影响着武昌的发展,比如光谷的发展。几经曲折,“中国光谷”最终安家武汉,落脚武昌。光谷一直坚持着“自主创新”,终于将一片荒芜的土地开拓出如今的繁荣兴盛,成为一片众人仰慕的沃土,更引导武汉市成为“动漫之都”,走在了中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的前沿。 黄鹤飞翔的文化净土 虽然名为“武昌”,事实上武昌的文化韵味也一直都甚为浓厚。独特的自然禀赋,悠久的历史文明,积淀出了武昌深厚的人文底蕴,武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意笼罩的地方。 武昌山多水广,依山傍水,有东湖秀色,有珞珈青峦,有佛教胜地宝通禅寺,有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的长春观。湖山俊秀,大地葱宠。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天下之美,已尽在于此矣!文因景成,景随文传。武昌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意境。如此,怎会不成为文化繁盛之地呢? 先说黄鹤楼。黄鹤楼濒于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关于黄鹤楼,一直都有着太多的诗词歌赋。有位文人曾这样评价黄鹤楼:“长江没有她,江水将黯然失色;武汉没有她,历史将缺少一页,特别是诗词文化的历史。”的确,这座诞生了盛唐“七绝之首”,令一代诗仙李白十五次吟咏的千古名楼,早已超出了楼的本身,而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一代又一代的盘旋在武昌这块沃土之上。 武昌多书香,武昌多人杰。从明清时开始,武昌就有勺庭书院、经心书院、江汉书院等众多学堂;民国初,仅粮道街就有大学一所、中学两所、专业学校三所。至今,粮道街紧靠横街头的三道街2号的一栋老房子,就是晚清经心书院的一所斋舍,成为历史的佐证。1906年,张之洞又亲自将其改建为全国惟一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最高学府———存古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 有关文化,武昌一直在三镇中最有发言权。清同治年间,武昌就创设了官书局;1902年,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亚新地学社也在武昌开设,先后出版过30多种编印准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刊;“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武昌区创设利群书社,发行过《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更使利群书社名噪一时。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沉淀,使得今日的武昌,仍然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易中天《读城记》里也说:“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同时,在东湖之畔,还集中着湖北省博物馆、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重点文化单位。 老汉口:浮在城市面上的繁华 从历史的角度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最初的汉口古镇到现在的武汉经济、商业中心,汉口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因素,磨练出它如今独特的个性。历史上的租界地盘和码头文化衍生出汉口现今的金融与商贸气质,造就了汉口人精明、干练、敢为人先的性格;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汉派个性的民众乐园、江汉路和吉庆街,循着历史的轨迹,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武汉娱乐、商业、饮食集中地,也成就了武汉“最市民化城市”的个性名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18c53010006sa.html2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