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足石刻:宗教艺术的世俗大美

[游记]大足石刻:宗教艺术的世俗大美

2008-05-22    sina.com.cn

大足石刻:宗教艺术的世俗大美

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价值

前不久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采访德国巴塞尔文献展,最后一天,在川美的朋友安排下忙里偷闲,驱车一百多公里,去礼瞻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

走在弯弯的山间小道,任阳光轻轻地打在身上。虽然时已初冬,但见群山围绕之中,满目葱翠。微风拂来,似有一阵阵素雅清脑的花香。这花香又来自何处呢,却遍寻不着,只能说花香来自记忆深处吧。

我们放弃景点准备的电动车而选择步行,也许正是为了求得一种佛缘,或者希望在行走中表示一种虔诚,以便慢慢地进入佛光四射的庄严国土、清静世界。于是,眼前的一草一木,甚至那只摇尾乞怜的小狗,都似乎在远离红尘之外,显得格外的纯洁。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东去重庆 70公里。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在艺术上则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征。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所以说,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从艺术史的角度将其称为“大足石刻时代”。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认识,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一会,我们看到了石窑,在绿树掩映之中,一尊尊佛像影影绰绰地呈现在眼前。从山谷中泻下来的山泉,以哗哗的湍急声响催促着我们的脚步。但是,我不知道山泉从何处流下,更不知它会到何处去,它就在我的前方引导着。

在小道边,我与朋友都敬畏地站住了,因为前面山崖中间的一尊佛像,如初升的太阳一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光悦,那么灿烂。

一切都是缘,一切都是前定的。我这么想着,顿时觉得自己天真如赤子,渺小如芥子,卑贱如奴仆。

中国宗教艺术史告诉我,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武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世俗化的宗教艺术

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达意简赅,既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又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固有程式,表现出当时工匠的创造性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全部礼瞻大足的所有石刻,但宝顶山是大足石刻的精华所在,曾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那么我们就在这里流连多时,希望以一孔之窥加上自由想象来铭刻下更多的感受吧。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宝顶山的石刻,大都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再婚嫁、离别等人生苦难经历,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游人观看这一组石刻,仿佛在欣赏一套立体连环画。《释迦降生图》也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巧思,不能不使人钦佩。

观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庄肃穆。但大足石刻的观音,却典雅秀丽,表情丰富,显得亲切可爱。有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汉族少女的形象,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宗教的依据在人间,以美少女为模特造佛像在中国宗教艺术史上不是孤例,而在大足石刻中,这一构思显得更加明显些。在编号为136的石窟里,一共有六尊观音、文殊、普贤的造像,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显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贤坐在大象背上,身材窈窕,脸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是一个具有十足东方美感的女性形象。“数珠手观音”也相当杰出,有人称她为“北山石刻之冠”。这位观音形体比例匀称,肌肤线条柔和,脸部的雕刻成其精细,脸庞圆润,略呈微笑状,神态动人;再加上服饰华丽,衣带飘舞,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有艺术家为她的媚丽表情所感动,敬称她为“媚态观音”。

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也是相当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以此来说明人性难驯,归依佛门的不易。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蛮牛后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实生动。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e1d27f010006x033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