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载)宝鸡杂感文

[游记](转载)宝鸡杂感文

2008-05-22    sina.com.cn

(转载)宝鸡杂感 文 / 西北兔子

2008-03-06 03:28:38

大中小

标签:我的家乡宝鸡生活记录杂谈

来宝鸡已经两年多了,可谓“匆匆”。2005年刚来的第二天,我买了根玉米棒子在中山路边走边啃,结果到最后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这件事现在想起来就像于一个新朋友发生的小摩擦一样,想起来舒心而温暖。人与人相遇要有缘分,人与地相遇也是需要缘分。我想我与宝鸡是有缘分的。第一次来到宝鸡,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一点也不陌生,很亲近。就好比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
宝鸡与同处处关中的西安相比,显得有些寂寞。但是宝鸡也有自己的妙处,比如宝鸡很干净,交通不拥挤,还不缺水,这在一个西北城市是十分难得的,也是令其他许多城市羡慕的。宝鸡的南西北三面都是山:南依微微秦岭,西靠秦岭余脉,北枕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只留东边一个豁口,且渭水从城市中间缓缓流过。城市就像一个摇篮中的孩子,恬静,不张扬。你说,还有哪一座城市这么温馨这么充满了诗意呢?
历史
我在一首诗里写到:这里(宝鸡)的每一抔黄土都是历史。这绝不是我夸大其词。宝鸡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每年出土的青铜器数以千计。“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就出现在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上,现在这个青铜器就在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还有名闻遐迩的石鼓文,佛教圣地法门寺……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就出生在今天的宝鸡,“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还与黄帝联合,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炎帝也长眠在了这块土地上,他的骨骼和这块土地上的山脉相连,血管与这块土地上的河流相连。如今,人们建立炎帝祠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宝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孺皆知的美丽故事就发生在宝鸡的为河边上。如今,当你站在渭河边上,心里想,那个故事也许就发生在我站的这个河滩上。那本令后人惊叹无比的奇书《易经》也产生在这块土地上。
昔日周武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终于推翻了商的暴政。后来的秦穆公也看重了这块宝地,在此立足,休养生息,变法图新,横扫了六国,为建立强大的秦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对宝鸡的历史的述说,绝对是挂一漏万。如今,当我们站在这块土地上,那股凝重的历史感常常袭上心头。有人说“年看”,我想说的是要看中华民族的根,就应该来宝鸡看看。这里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历史的根。宝鸡的历史深厚,不像西安是以城墙钟楼等那样的实物来表现出来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隐形的方式,渗透到了入内的日常生活与做事中去如果你让一个宝鸡当地人讲宝鸡的历史,他定会滔滔不绝,信口拈来。他会告诉你什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你会叫你去炎帝陵去凭吊,叫你到青铜器博物馆怀古,叫你到法门寺去听关于佛对前世今生的阐释……他还会告诉你许多介于历史与神话中间的故事。一些较简单的故事,连一些孩子也熟能成颂。这就是宝鸡,这就是宝鸡。它的历史就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有些城市为了证明自己的“历史悠久”,常常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抽出一些只言片字,而宝鸡绝无需这样,它本身就是历史,或者说,它将历史融入到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吧。

宝鸡的人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勤快。这与农耕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渭河及一些小河的河滩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河滩被修得平平整整,用鹅卵石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里边种着碧绿的菠菜或青青的葱等蔬菜。在我带家教经过一座小桥,经常看到一些人往那些小块的菜地里浇水施肥拔草,忙的不亦乐乎。按说,以他们当前的生活水平,不缺那几个买菜的钱,可他么仍会自己动手种菜。种菜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生活的点缀或艺术吧。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耕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人和地都不能闲着。
在郊外的农田里,当你看到被精耕细作之后的土地,你不能不感叹他们的勤劳。就连地头的那些秸秆,他们也码的整整齐齐,俨然一件工艺品。黄昏或者清早,市内的街道就会有一些挑着担子的农民,有的卖水果,有的卖蔬菜。这块土地给了这些人们不屈的生命,也给了他们勤劳的躯体。
宝鸡人也很朴实,不欺生。前些天我和一个在宝鸡做生意的朋友去,他领我去农贸市场买菜,那些卖菜的总是把称称的“旺旺”的,还不忘热情地告诉你这菜的做法和吃法。这些,都使人生出股股暖意。
宝鸡的文化名人也很多。古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有哲学家张载——著有《正蒙》,创立的著名的关学;有令金兀术闻风丧胆的吴玠吴璘兄弟。近代有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先驱窦应昌、王治洲等人。现在宝鸡的名人也很多,如作家李凤杰、冯积歧及红柯等人。我说的这些名人,也只是挂一漏万,宝鸡还有很多名人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cbfa501008oie.html35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