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故都之行之——华山 |
[游记]故都之行之——华山 |
2007-09-05 163.com |
故都之行之----华山 点击放大 自古华山一条路 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华山峪,它主要包括古华山道沿途各景点,如玉泉院、五里关、娑罗坪、毛女洞、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五云峰、金锁关等,连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古华山一条路”。 玉泉院为登临华山的门户。相传金仙公主在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却在返回玉泉院后,用泉水洗手时无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与玉井相同,于是赐名此泉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为园林建筑,它充分利用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巧妙构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为一体,整个布局十分严整。由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爆发,河水改道而废。现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人内的。玉泉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回,老树虬蟠,绿荫蔽日;更有长廓迴区,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望。游人至此,心旷神怡,烦虑尽消,真乃佳境。康有为曾写诗赞美道:“ 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迴医树无忧。 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 玉泉院的大门是1982年在原基上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修建的,为明柱挑檐式建筑。大门的近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玉泉院”,苍劲有力。大门前边路旁高大杨树,为当年冯玉祥驻军时亲手栽植的,已有两抱来粗。大门里边的巨石上,醒目地刻有“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样,也是出自冯玉祥之手。 再往里走,是一百条台阶,两边为大理石护栏,并雕刻有百十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人进大门便进人了第二院落,也为玉泉院的主要院落,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景观: 石舫:也即“石船”。一泓清水,中间筑有石船,船上有画舱,并有曲桥与池岸衔接。凭栏观赏,山影倒映,游鱼相乐,水天一色,饶有意趣。 无忧亭:位于院的西北角,为正方形挑檐式建筑。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晴天可清晰地看见渭南,风景优美,站在此处观览,有乐而忘忧之感,故起名无忧亭。当地民谣曾说道:“玉泉院内西北角,天大的事能睡着。” 山荪亭:为一座圆亭,建在巨石之上,据说为五代时陈传所构建。在这里陈抟写《钓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北宋时苏东坡及清初顾炎武、王宏撰等都先后进行过修葺。 无忧树:山荪亭下面,有一棵曲屈虬蟠、老态龙钟的古树,传说为陈抟手植。因无人修剪,愿怎么长就怎么长,无忧无虑,所以长成今天之形状。虽已有千余年,但仍显得朴茂挺健,生意盎然。今有护栏围着,游人至此,大都与树留影。 玄峡:无忧树西边的巨石上镌有“玄峡”两个大字。再往西边,有一两层石亭叫过水亭,是当时玉泉水流经之处。 希夷洞:山荪亭的西边,有一石洞,是宋朝皇祐年间贾得升亲手开凿,洞内有陈抟卧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痛,就用手摸哪个部位,摸后便不会再痛。这里还刻有“崇宁癸未三月”题记。 通天亭:建于1960年,因此地原有通天宫与峰顶通天门遥相对应而得名,亭的位置恰在进山冲道处,游人至此,饱览胜景,只觉得:水石环华址,春风上野亭。看天聊自广,笑拥万峰青。 这里是游人来华阴必游之地。在当地还流传着几句俗谚:“山是道家山,树是皇王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砍树。”原来当年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对弈华山,赵匡胤将华山输给陈抟,又免其赋税,自此有许多方术道士来此修行。华山上72个半悬空洞就是当年道士们的修行之所。道教教义讲究施法自然,以云气为粮,白云为屋,清风为驭,日月为灯,如今华山上的道士也是以此来修行的。 五里关被称为“华山天险第一关”、“通天第一门”,是华山第一险关,关隘据险设障,筑石作垣,西接绝壁,东临深涧,距华山峪口5里,为上山咽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让人一入关便可感觉到华山的绝岭之风,如此才开始了华山的旅程。 莎萝坪位于华山峪石门上一里,相传陈抟曾在坪上植莎萝树,因而得名。可惜莎萝树与坪上建筑一并毁于水患。 莎萝坪地势平坦开阔,坪东建有曲廊,小桥流水,曲径环通,环境十分幽雅。环顾四周东可见白云峰上桃石,西北方是栩栩如生的灵芝石,东北望是道家小上方,南望则可见华山三峰高表云外。现在种植有七星树。 游人过“回心石”后,即是华山第一险道——千尺幢和百尺峡,千尺幢往上看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它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游人经此,如同穿行井中,上有青天召唤,下有阴风催促,到达幢口攀出井外,顿有超尘脱俗之感。 毛女峰游览区自十八盘至云门,盘道、古刹、险峰、石坪,景观荟萃。十八盘左盘右绕、突兀曲折,毛女峰顶有毛女洞。游客循径而去,石壁当道、石阶如梯,常常于无路处现惊喜,使人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毛女峰位于十八盘尽处西侧,海拔1793米,落差约700米。峰上有毛女洞。 毛女:《列仙传》载,字玉姜,秦始皇宫女,为逃骊山殉葬之厄,与苦役张夫结伴逃往华山。在此食松子,饮山泉,体生绿毛,人称毛女。 从毛女洞往上行,过响水石、云门便是青柯坪。到这里恰好为登山路程的一半,也是华山峪道的尽处。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林草茂盛。庙宇古朴,浮苍点黛,所以这里取名为青柯坪。这里景观琳琅满目,绮丽壮观,过去曾有人作诗曰: “窈窕青柯坪, 正在西峰罅; 二十八潭悬, 飞瀑从天下。” 这里除看周围风景以外,还可以参观通仙观、紫云宫、九天宫和太虚庵四处庙宇。 通仙观为北斗坪的下院,山门“通仙观”匾额为邵力子书,庙内也悬木匾一块,为康有为所写。马占山在门外河西巨石上题有“精诚团结,还我河山”石刻。 九天宫或灵官殿又名青柯坪东道院,院内楼阁相通,清静幽雅。1980年国家拨款进行了维修。九天宫门口悬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现在此处为道教旅社,供游客吃住休息。 太虚庵为明朝道士高无和的住处,此人后来改名高演元,因平时蓬头跣足,故人们习惯称他为“高蓬头”。高蓬头喜爱作诗:“此处无处士,一山全是石。便有此处士,尤为添风趣。”他还经常云游。一日他去京师游转,恰在此时,明萧太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师求见。萧太后崇拜道教,即派人在京城寻访。萧太后于白云观召见了他,并留他在京师住了数年。归华山时,萧太后又赐《道藏》一书,在此建造了“藏经阁”,并辟有说经台。 紫云宫又名西道院。有前殿三间上殿两间,东厢房两间。房屋已旧,现为道士居住。这里还有明嘉靖己酉年公元1549年建的青柯书馆。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冯从吾又重建此书馆,更名为“太华书院”,并在此讲学,跟随他学习的人有三百多名,足见明时盛况。冯从吾,字仲好,号少虚,长安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太仆少卿、太子太保。辞官后开办书院,担任主讲,著有《太华书院全话》一书。 这里可以看到华山西峰的雄伟,北峰的壮观,北斗坪的俊秀,还能看到“二仙下棋”、“狮子滚绣球”等景。 过青柯坪,转弯、过桥,上陡坡之后,会发现有一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三个大字,何时何人所题刻,无从考证。为什么起名“回心石”呢?原来,这里距山门口已五公里之多,虽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长,人确很累,到这里才算真正开始上山,况且眼前就是又陡又长,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峡,势如刀削,天开一线。游人到此常常畏险不前,许多人因而原道返回,因而取名“回心”。 但民间还有一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2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上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造洞时,两徒弟心怀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入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因此已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后来两徒弟也都修炼成仙了。 现在“回心石”三字旁还刻有“英雄进步”、“当思父母”等石刻,以激励与告诫登山者要小心谨慎,勇往直前。 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共370多磴石级,石级的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两旁挂着铁索,人们手攀铁索,一步步向上登,往上看,只见一线天开;往下看,就像站在深井上。千尺幢的顶端,就像井口一样。这里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的字样。其形势真像咽喉一样的险要。当小心翼翼的游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千尺幢,再往前走,还有一处险路──百尺峡。出峡,过仙人桥,前面又是一段险路“老君犁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走完这段有500多个石级的“老君犁沟”,就登上了海拔1500多米的北峰。这里四面悬崖绝壁,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云台峰。 过千尺幢,马上就是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 “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这描写的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阶七百五十多阶。传说太上老君见此处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在北峰擦耳崖前有卧牛石,旁边的对联值得品味: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上还多不平山,切莫歇鞭。 北峰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嶂峡危道,峰头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一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现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长春石室是唐贞观年间道士杜怀谦隐居之处。传说杜怀谦苦心修炼断谷绝粒,喜好吹秦长笛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买,往而复始,从不间断。因他能栖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号长春先生。 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 ,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各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且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时原油也隔认错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 ,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 由于天灾人祸,北峰诸多景观废,仅存遗迹,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鲜为人知。 真武为北峰主要建筑,千百年间旋兴废,民国年间曾有过大的修葺。《华岳志续编》载:“近年于峰顶重建殿基,纳黄河中条于一楼,宁非大观乎!”“文革”中北峰建筑毁于火焚,仅存断壁残垣。今建筑为1998年重建。其依崖就势,古朴典雅,保存了原建筑的风格,成为北峰主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登上华山北峰,再向南折,经擦耳崖,过上天梯,便有一长岭呈现眼前。它莽莽苍苍,蜿蜒盘旋,好象苍龙腾空,所以被称为“苍龙岭”。全长约1500米,开凿石阶246级,宽一米,岭脊坡度40°,行走其上,心惊目眩。此岭只有2尺多宽,两旁万丈深壑,势陡如削。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坡度在45°以上。在这里遥望青松白云,耳听风声大作,游人到此,莫不惊叹。 唐代以前,此路初通,仅凿石窝,登岭为爬行,下岭要退行,如骑龙背。上至“龙口”有一平台,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相传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八仙协助下,上了险峻的华山。游后下到苍龙岭,只见两旁深谷万丈,云雾弥漫,山风呼啸,一道宽约2尺,长长的山脊时隐时现,象一条青龙在空中舞动。他只觉得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好象整个大山都在晃动,便卧倒在神逸崖下,放声大哭。他一弯腰,笔从背包中掉出,他急取出砚台,展开彩笺,草草向家人写了一封遗书,投到岭下的青柯坪。恰好当时华阴县令和夫人正在九天宫进香,接到书信,忙派差人把韩愈从岭上背下来,李肇在《国史补》中详细记载着韩愈的怯弱,观看了韩愈投书处,却放声大笑。遂在“韩退之投书处”旁又题刻“苍龙岭观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李柏登山至此,又在此刻道:“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 五云峰自然景观很多,以奇石古松为最。有名的如八公龛、上马石、将军面、单人桥、五老松、夫妻松、卧虎松、锦鸡守玉函等。 古时峰上须庙宇建筑,称五云精舍,庙门上有清道光二年陕西按察使陈枝蕙的题额。据《华岳志》图示,庙宇建筑为四合院式,分前后两殿,左右厢房,规模宏伟壮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遗憾的民国十七(1928年)五云峰下野火突起,峰上林木损失很大,庙也被火焚毁,今仅存遗址。 走在华山的路上,路边铁链上的同心锁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也就说明金锁关越来越近了。过了关门,路两侧的铁链由两条改成八条,是为锁同心锁准备的,有的地方锁满了几层铜锁,几乎看不见里边的铁链。 金锁关是五云峰进入主峰区的咽喉关隘。建有关门一座。过了金锁关,地势开阔,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有“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的感觉。关内关外,铁链上挂满金锁,累累串串,甚是壮观。清晨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十分夺目。金锁上刻满姓名、登山年月日和祈福吉祥的话语,或祈求平安健康,或祝愿合家欢乐,或期望致富发财,或永结同心真挚相爱等等,将锁锁上铁链把钥匙抛于山崖,使吉祥永驻。 “金锁关”是通向东峰、南峰、西峰、的咽喉,又叫通天门,因过了“金锁关”气温骤降,故而有“过了金锁关,又是一重天”的俗语。 中峰 中峰也叫玉女峰,它略低于东、西、南峰,海拔2042.5米。关于玉女峰,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呢。相传当年秦穆公膝下无女,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使者献上一块宝玉,正值欣赏,宫女来报:“娘娘生下一女孩。”穆公大喜,便取名“弄玉”。到十六岁时,弄玉公主姿容丰美,聪慧过人。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楼上用笙吹一曲“凰寻凤”,清音悠悠,如泣如诉。忽然,从东方传来阵阵萧声。起初,她以为是笙的回音,后来仔细听,却是“凤求凰”。一会儿,云中飘来一位美貌的少年,自称是华山明星崖萧史,而后飘然而去。公主却一见钟情,昼夜相思。穆公得知后即命大将孟明到华山,请回萧史与小公主结成夫妻。一天萧史对弄玉公主说:“我想回华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龙跨凤,不辞而行,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此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至今这一神话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的银白色花岗岩石亭是1987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 现在所看到的玉女祠建筑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的。底部为一巨型龟形石,东边为头,西边是壳。在龟石下边当年玉女修真处的石洞就势改造为旅社,冬暖夏凉。 祠内塑有玉女神像,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祠两边是为游客和香客准备的简易床铺。玉女祠原设有客堂,内有光绪皇帝上山时居住过的“龙床”、康熙皇帝赐的黄罗伞和蟒袍、慈禧太后赐的凤冠玉带,还有慈禧书写的“鸾泰凤舞”匾额及光绪皇帝书写的“仙苑花雨”匾。只可惜文革时也都被毁。祠的南边石板上有一棵古松,人称无根树。由于此树周围条石垒彻并无土壤,只有一洞,古树生长其内,堪称一绝。村旁有一石臼叫“玉女洗头盆”。盆虽不大,但容量却不小。杜甫在《望岳中》就曾写到:“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贾岛也有:“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 这里地方不大,但景色甚佳,题刻极多。诸如“双手擎天”、“砥柱中天”、“揪剑吉祥”、“皇图巩固”等都是几尺大字,个个苍劲有力,看上去真是一种艺术享受。近几年来,这里新建了楼房,设有游人接待站和照像部,是游客登华山的主要休息处之一。 古往今来,大凡登华山的人,多半是为观日出而来。仲夏之时是观日出的最佳时机。李白有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东峰 东峰又名朝阳峰。海拔2090米,峰头斜削,绝壁千丈,山势壮丽,古松参天。上有朝阳台为东峰绝顶,登临而上,可以观东海日出。每当晴天破晓之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面上闪烁着万道霞光。这奇幻而瑰丽的景色曾使多少登临者陶醉啊! 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许多名胜、景物。 华岳仙掌:仙掌是东峰奇景之一。掌迹在东北处的仙掌崖上,在东峰是看不见的,“在华山车站附近才会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备,宛如左掌。关于“仙掌”的来历,还有一段奇妙的传说。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于是华山下的华阴、潼关、朝邑等县,便成了一个湖泊。是巨灵神右手推首阳山,左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狭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所以称为“华岳仙掌”。当然,仙掌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带有仙气。但它作为关中八景之首,的确是可任人观赏的一处美景。 鹞子翻身:东峰到下棋亭的一段绝壁险道,悬崖上垂链十余丈,游者攀链沿阶而下,行到尽头处,必须侧足转身而过,所以取名“鹞子翻身”。 这座三面悬崖、孑然独立的小山峰,上面原建有铁亭,旁边还放置着棋盘,游人一看便知是“下棋亭”。相传汉武帝时,叔卿修道于华山,武帝命使臣及其子度世到华山去召还,见叔卿与几个人博戏于石上,因而又名“博台”。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此人。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此处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着”的说法。后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十年文革时期,铁亭被毁。1985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白石配绿树,更加美观。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内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有四个石凳。 另据载,在汉代以前,游人便从东侧的黄神谷开始爬山,先登上“博台”,然后由这里过“鹞子翻身”,然后游览华山各峰。韩非子曾记载过秦昭王令工施钩从这里登山的情景。 杨公塔:在东峰的北端。1931年春,杨虎城游览了华山,下山后对游华山诸景赞不绝口,老夫人听后对游华山也表示了极大兴趣。于是杨虎城着手整修山路,于险处皆加索置栏。秋后陪同母亲登临太华览胜。为了纪念此游,杨于落雁峰上修亭一座,人称杨公亭,并与东峰、西峰各建塔一座,人呼杨公塔。东峰塔为四面,东面有杨虎城亲笔书写的“拓迹巍峨”,南面是高掌远跟,”北面是“万象森罗”、西面是“众山之长”。 迎阳洞:由东峰西下而南,有一明万历年间开凿的崖洞,洞口朝东,名“迎阳洞”。洞前有小楼三间,依崖临壑,风清气爽,环境幽雅,院落整洁,今已作为旅社。可惜的是1989年楼房被火烧毁。 南峰 南峰,海拔2160.8米,为华山最高峰。南峰由两个山峰组成,一名松桧峰,这里长有许多松桧树而得名。一个叫落雁峰,这是由于山太高,大雁到这里也飞不过去,必须在此歇息,故取名。登上此峰,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北宋名相寇准曾赋《华山》一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峰顶松树极多,间杂着桧柏等常青树,又有仰天池和黑龙潭,池水终年碧绿,真是难得的奇峰胜景!这里石刻荟萃,有"太华绝顶"、"顶天立地"、"目空万里"等景观。金天宫宏伟壮观,供奉华山神白帝少昊,所以也叫白帝词。峰顶的老君洞,相传为老子隐居之处。最高的地方,刻有"真源"二字。此外,还有炼丹炉等。这一切都和老子的传说有关。而"避诏崖"遗迹,流传着陈抟老祖的传说。据说陈抟这位著名的道士,无意于功名利禄,皇帝多次诏他出仕,他都没有接受,曾在谢诏表上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锁住,九重宏诏休教丹凤衔来。"为了躲避皇帝的一再召请,他就隐居在这里的一个小山洞里,并又写了《答使者辞不赶召》诗一首:"九重特降紫施宣,才拙深居车静缘。三色满庭供画蟑,松岗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如今洞上还有"避诏崖"三字,据说是陈抟老祖亲笔题写。在这里向四处观望,真是山峦起伏,苍苍莽莽。确有“西岳陵蜡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之感。在南峰,游人可以看到金天宫、仰天池、杨公亭、三公山、孝子峰等。 金天宫后边的松林中有一水泥亭子叫杨公亭,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于1931年上华山时所建,亭座上刻有杨虎城华山游记。 仰天池在南峰顶上,是不规则形,深有3尺,面积约2平方米,池水清澈,涝不溢,旱不竭,也是华山四大谜之一。这里是华山最高处,“华山绝顶”石碑就立在池边。周围全是古石刻,如“太华峰顶”“沐浴明”“登峰造极”“顶天立地”“袖拂天星”等等。 从升表台过石门楼,便是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的人就在升表台看看也就行了。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语:“悬崖勒马”等。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初来时,住在山外的“全真观”里。因为那里接近红尘,不便于羽化成仙,又在南峰开凿“朝元洞”。后来,觉得这里也不好,又开“贺祖洞”。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有40年,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华山的第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今天,我们登上华山之巅时,有些险道连登都不登,可见贺元希当初开道、凿洞之艰辛。 沿长空栈道行十余米,有一大石洞,名为“朝元洞”。洞内原有塑像,文革被砸,现塑像为1987年重塑。从洞口沿栈道直下,西折乃为“九节臬臬(念nie,四声)椽(念chuan,二声)”,长六七丈,宽不足一尺,是用九节木椽搭成的。因山高气爽,气候多变,即使换上去不久的椽也会像朽木一样,故称“臬臬椽”。此处望之森森,登之危危。过臬臬椽,有一石庄,高三四尺,粗尺许,名“定心桩”。过桩便是一石洞,名“贺祖洞”,内供贺志真像。在洞的西南半山上,有一倒坎绝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见方,其字古朴刚劲,刻工精湛。此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空向里,是谁又如何把这样的大字镌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间曾有“不是神仙谁能凿”之说,让人不得不信,又难以置信。 西峰 华山西峰,海拔2082米,又因石叶如莲瓣覆盖峰巅,古时又名莲花峰。它是由一块巨石浑然天成,西北临空,绝壁悬崖如刀削锯截。东南陡坡下松柏苍翠,清泉如琴。峰南有一通道,长300余米,一面为绝壁,一边是斜坡,也是华山险道之一。西峰景观很多,可以看到翠云宫、斧劈石、摘星辰、舍身崖、巨灵足、杨公塔等。 峰顶有翠云宫,前有巨石,石中有一大裂缝,犹如斧劈俗称“斧劈石”,传说是沉香劈山救母处。故事说民间有位书生刘彦昌进京赴考经华山,与华山娘娘相爱,生一子名沉香。娘娘乃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娘娘之兄二郎神杨戬认为妹妹私配凡人有失仙体,把她压在西峰大石下。沉香成人后,刻苦学艺,终于战胜恶神杨戬,用宝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 斧劈石的北边有一巨石名“摘星石”,在此处你可以举手摘下星星。所以这里石刻有“青天在握”、“高可留云”、“独立振衣”等。明清时期,王来宾游山至此,留下了《摘星石》诗,诗曰:“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莱。”北边为“守身崖”,又名“舍身崖”,“守身崖”三字是米万钟书写,李人龙雕刻的。最北边是杨虎城1931年来华山时建的杨公塔,塔身六面,分别书有“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俊拔在寥廓”、“西镇何崇穷”、“如此方为岳”。
|
转自:http://davyhdk.blog.163.com/blog/static/22770892007710418205085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