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仲春游记西京(二) |
[游记]仲春游记西京(二) |
2008-06-10 qingyun.net.cn |
今天游兵马俑。 到了临潼,沿路都是石榴林,恰逢夏日,花开正怒,如簇簇火焰,看得人浑身发热。 本地人挖空心思赚游客的钱,什么秦陵地宫,秦始皇陵,弄的人晕头转向,却都不是我们要去的所在。好不容易找到正主,眼前是人山人海。排在前面买票的老外一边赞导游小姐very nice,一边同卖票的讨价还价,看来老于此道。 进得一号坑,第一反应是好亮,淡淡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在兵俑的脸上,完全没有坟墓的感觉。当然这无损于它的壮观,拼命按下跳进坑里的冲动,同身边的人一样,举起相机狂拍。 二号坑是挖掘现场,黑乎乎的,这才是我想象中的调调。很多地方还没发掘,大概是怕挖出来难以保持色彩,似乎有停止的意思。四下是散乱的碎俑,很多已躺倒在地,只剩半掩在黄土中的头颅。微微上翘的胡须,带出自然的威严笑容,无论是两千年前,还是此刻,无论是整队而立,还是卧望天顶,只有这笑不变。游人们多聚在导游身边听各级军官的区别,惊叹镀铬铜剑的玄妙,我趴在栏杆上,对着许多笑脸,发愣。 铜车马处人气最旺,不过这对车马的确很牛X,单说马头上的缨子,谁一看不以为它是丝线做的呀,结果,那也是青铜的,青铜拉出来的丝,直径也就1到2毫米。听了这种种,真的让人很想去捶墙。 同伴问我为什么古人技术能达到如许高度,现在似乎都做不到,这两千年干什么去了。其实中国的经验主义氛围远比英国浓厚百倍,庞大的人口,稳定的社会,悠久延续的历史还有无数人不厌其烦地记载——这些都足以使试错法成为解决生活中所需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的不二法门。有经验,就够了,不太需要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把飞跃的可能让给了地球那边生产力极度低下、却又喜好追逐虚无之学的人们。又,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会直接导致失业率上升(美国现在人口不算多,也难免于此),记得某年冬天大雪,莫斯科出动了1000辆铲雪车,北京则发动6000机关干部上街扫雪……有人,就够了,提高生产率的动力便也没了。 离开的时候,看墙上写着,铜车马拼了整整8年才复原如斯。吸一口冷气,应该是爱好与敬业带来的执念吧,这精神与功德,不输三藏。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半路上车子空调坏了,时值正午,只好开了窗吹着。行到铜川,便是山区,绿色渐少,一个接一个的土包,很像癞痢头。路边稀疏的白杨被风吹得张牙舞爪,遥见几个传说中的窑洞,也引不起什么兴致来。人们在道旁笔直的黄土壁上凿出一个个小洞,方便草木生长。偶尔看到有整座山遍布绿意,显然是同一树种,很好笑,又不忍心笑,天晓得这满山苍翠是隔了多少年才长成的,分明看得到人类与自然在此地寸土必争地艰难拉锯。再往西,由于地球变暖,连冰川都在退却,只剩光秃秃的赤红岩石,在那里,人力已经左右不了什么。 终于在被吹傻之前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延安界了。眼前是巨大的水池,在这明显缺水的所在,显得那么刺眼。都说三分看七分听,今次终于痛下决心请了个讲解。首先是古柏,说是黄帝亲手种的。我问真的有5000年吗?答说是,专家来测过的。我又问周围看来相似的柏树有多少岁。答说3000年的有很多,5000年的仅此一棵。这就怪了,中间整整2000年,这些柏树都干嘛去了。 院内有历代领导人题的碑,其中还立着两块未死之人写的……没有人知道这么做很蠢么。那池子是李瑞环让挖的,记住了。 到了殿前,便要进香敲钟祈福,当然都是要钱的。此事与我无关,径直进殿。那石板上的人,衣冠整齐,面圆无须,怎么看都不像原始人啊。我自笑着用手去弹仿制铜鼎的边缘,呛然作龙吟(仿得不错),好歹进来了,别说没问过你好啊。 同伴经不起层层敲诈,磕完头便跑了进来。讲解也跟上来继续工作,这像是仿汉代轩辕像刻的。我说汉代刻的轩辕穿汉时服饰,现在刻的就该穿西服嘛……我这种人,大概是导游最讨厌的那一种。 然后就完了,61块的门票啊,20块的讲解费呀。正待发作,说坟在后山,请原路退出,绕道后面上山就到,我就不跟了。郁闷,也只得恨恨着照做。
|
转自:http://www.qingyun.net.cn/cgi-bin/ut/threaded_show.cgi?tid=65623&pid=264515&h=1&age=0&bpg=201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