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向黔!(5)--水族?往左拐 |
[游记]向黔!(5)--水族?往左拐 |
2008-04-30cncn.com |
要真正认识自然、了解风物,就必定要行走不可。为什么不说旅行?我认为可以这样界定行走与旅行的区别:旅行的人们只惦记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也许并不益于豁然地感受自然与人文的魅力;而行走的人们则更偏爱随性地吸纳途中感兴趣的东西,虽不专注于一物,可却是无所不留神的。他们即使是面对名闻四海的“死”景,也不愿做传统的奴隶-----依样画葫芦地赞美,而是总能找到真正感动自己的亲切角度。这是一种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也许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努力,就这么睁着眼、带着好奇心走下去,就可以。 还不到晚春,可这里的天气却已暗示着夏季匆匆而来的脚步,在这样的天气里赶路,本不是一件特别快意的事情。从荔波到三都的行程也并不顺利,车还没开出多远,就在一个上坡处出了故障。看来是没法在天黑前赶到三都了,我焦急的想着!可环顾周围,似乎除了我们三个旅者把对目的地的惦记写在了脸上以外,司机在坦然地修车,其他本地乘客或静静地等待,或谈笑风生着家长里短。看看他们,自己的方寸倒悠然些了。 这地方已是三都地界。三都只是个小地方,可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虽然计划中只是将它当作中转站,但我心里还是存着不虚过此地的心思,希望能在食住行的过程中,多感受些水族风貌的点滴。 修车时,潘师傅始终面带微笑。在与他的攀谈中得知,他也是水族,还笑着补充:“在我们这里,你们汉人是‘少数民族’呢”。当他得知我想看看“水书”时,竟主动提出带我们去他家里看看。我们很不好意思,提出支付部分费用,毕竟这车是班车嘛!他却晒然说:“放心吧,你们能来,我们就很高兴了。” 车在一个三岔口左拐进乡间小路,并很快止步于路旁的凉亭前。潘师傅说:“这里就是我们山洞乡水根村了,‘水书’就在那里。”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见凉亭旁立着若干座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刻着许多象形文字。水书既是水族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为历来是口口传承,很容易失传,所以那些懂得水书的“水书先生”都是“极易坍塌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石碑上语);而将这些文字从周边四里八乡辛苦收集而来并立在这里,绝对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行为,乡里人的文化保护意识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湖南的“女书”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村政府前的篮球场上,潘师傅请我们耐心等待,因为民族服装的穿戴需要些时间。我们对这意外得来的民族风情秀充满期待,心中并没有时间之虞;然而,看着其他同行者也静静地陪着我们一起等待,心中着实过意不去,倒不免有些焦躁起来。于是,在征得女眷的同意后,我们踏入潘师傅家中。房间不大,也很简陋,但水族女子的盛装和贴满墙壁的奖状刺破了周围的灰暗色彩。女主人还在用哈达般的白布为女孩们缠头,虽然民族服装的穿戴已接近尾声,但我丝毫看不见匆匆而敷衍的气象,那份一丝不苟的劲儿实在令人感动。虽然留影的环境同样简陋,周围都是土坯房,可拥有了一份因“盛装”而起的感动,难道还不够吗? 当我们回到车上,忐忑地向“无端”等着我们的人们道歉时,看到的竟满是微笑,有位老者还轻轻摆了摆手,也摆去了我们心头的歉疚。 “潘师傅们”用憨厚的笑容与平和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朴实。你可以说他们平庸,可我敢肯定,他们是活得满足而坦然的。途中,确实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我们自呱呱坠地到走向归宿,不也一直是在途中吗?有神论者以为这是个千百次轮回的过程,无神论者却以为不是,甚至将来连这人生的旅途都不存在也未可知。既如此,还是活得满足些、坦然地体会人生的况味吧,不要学《立春》里的王彩玲,那样太累。
【三都补记: 1、从荔波到三都班车从早上7点10分到下午4点20每一小时一班,大约开两个半小时,票价:21元。 2、三都住宿推荐【】宾馆,房间大,各项条件不错。】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8500/32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