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先于亚一弯消失的洋泾浜与外滩老雕塑 |
[游记]先于亚一弯消失的洋泾浜与外滩老雕塑 |
2008-05-22 sina.com.cn |
下文刊发于本周旅游时报,初稿呈上,欢迎关注. 如需转载,请电邮告知:beulah2@sohu.com 别“亚一弯”前,温习已然消失的“洋泾浜”与外滩老雕塑 消失有两种,轰轰烈烈或者悄无声息。“亚洲第一弯”当属前者。这条弧形的下匝道恰好位于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交接的地方。很久以来,对于北面的繁华与南面的落寞她都淡然以对,矗立在延安东路,雷打不动。 上海人历来不买“南外滩”的账,认为延安路以南的“万国建筑群”没啥花头,还说那是因为当年法国人太懒惰,当英国人拼命在公共租界造房子的时候,他们还在法租界里观江景吃大餐。这样一来,夹在两家之间的地段就成了没人要的小瘪三,造什么,拆什么都很少被关注。 但,这次不同。 有关部门很早就宣布:因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建设需要,延安路高架紫金路以东段于2008年2月23日零时起禁止车辆通行,将开始拆除改造。 上海人都清楚,以前从延安路高架驾车到外滩,总要经过延安高架弧形下匝道。此次外滩地区实施交通综合改造,是为了将大量过境车流分流至地下,打造一个更为合理的城市快速路体系。这就意味着大量过境车流将被提前分流,因此这条弧形下匝道就无须存在了。 近期先要进行机械设备进场以及搭建脚手架等前期准备工作,稍后再真正实施拆除工程。有关方面透露,这一工程将细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拆除钢箱梁结构部分,拆除前将先搭设临时支墩支撑,通过气割后使之分块,待到夜间吊装外运;第二步拆除混凝土箱梁结构部分,混凝土箱梁拆除将用脚手架搭设满堂支架支撑梁体,再以人工片锯或链锯切割使之分块吊运;第三步就是要把一块块拆下来的“巨无霸”吊装外运了。 为减少施工对外滩地区的交通影响,建工集团在工地一线制定了多种有利交通疏导的施工举措。在架设拆除高架的施工临时支墩时,将会采用沿车行方向的设置方式,以维护中山东一路的原有交通。在高架拆除期间,中山东一路白天不封闭交通,而对交通有影响的施工时间全部集中在0时至5时,作业完毕后立即修整路面恢复交通。在混凝土箱梁拆除时,延安东路地面会保持南、北各两条车道,而将混凝土箱梁拆除吊装工作尽可能安排高架下封闭区域,不占地面道路,拆除的混凝土块件待集中堆放后,安排在夜间交通车流量少的时段外运。 除中山东路外,延安东路高架改造区域还有江西中路和四川中路两条主要交叉路口,在江西路口将采用从高架支墩边的空地绕行办法保证行人车辆安全通过。在四川路口用搭设门式支架的形式保证行人车辆安全横穿延安东路,其门式支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两端浇筑防撞墩,设立钢杆和H型钢,并满铺绿色护网确保施工和交通安全。 拆除工程完工后,工程人员将在延安路高架河南路以东处开始新建车道,其一通向外滩地面道路,供外滩地区到发车辆行驶,其二通向新建的外滩通道,供外滩地区的过境车辆通过。 整个工程可谓非常庞大,“亚洲第一弯”下匝道的拆除业已完成,河南路到外滩的高架主线段的拆除预计还需要四个月。其实早在“亚洲第一弯”封路待拆前,就成了全体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背着照相机,登上附近的高楼,只为与亚洲最美的“大S”拍一张合影。占尽地利的外滩天文台甚至打出了“消费100元能拍半小时”的限时广告。精明的上海人只好乖乖摸出皮夹子,谁叫她即将消失呢? 别离产生美,那等于永别的“消失”也许更甚。 消失的河流:英法界河“洋泾浜”也因市政工程让位给“爱多亚路” “洋泾浜为西人通商总集,其间巨桥峻关,华楼彩辂,天魔赌艳,海马扬尘,琪花弄妍,翠鸟啼暮,以及假手制造之具,悦耳药曼之音,淫思巧构,靡物不奇。”——《瀛堧杂志》 昔日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外滩是以一条河流分界的。如今的“亚洲第一弯”就在当时的河口位置。这条河流是叫“洋泾浜”,现在已成为中国式英语的代名词。 洋泾浜位于原上海县城北郊,是黄浦江的支河,长约2公里,宽不足20米,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洋泾浜自从成了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它的名气即随之大噪。1875年刊印的王韬著《瀛堧杂志》中这样描述:“洋泾浜为西人通商总集,其间巨桥峻关,华楼彩辂,天魔赌艳,海马扬尘,琪花弄妍,翠鸟啼暮,以及假手制造之具,悦耳药曼之音,淫思巧构,靡物不奇。”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洋泾浜上原本有一座外洋泾桥。这座桥是1856年造的,它和洋泾浜一同消失于1914年。有意思的是,它消失的原因和今天的“亚洲第一弯”一样,也是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阻碍城市交通的洋泾浜被填平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叫做“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的租界马路。这样,分界河便成了分界路。关于这条马路的命名,两块租界是有过争执的。当时英国人强烈要求将此路以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名字命名,法国人倒也有趣,同意用爱德华这个名字,但须得用法文来拼写,这样就诞生了一个混血名字“爱多亚”。 寻踪提示: 英、法租界的交界区域里流行起一种以沪语为母语,夹杂着英文词汇的pidgin 有专家认为,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源自广州的十三行。近代以前,中国只有广州是对外开放的口岸,中国人与外国人只能在广州通过“十三行”开展贸易。于是在十三行中就诞生了一种以广州方言为母语的pidgin,广东人把外国讲作“番”,外国人讲作“番鬼”,因此pidgin也叫“番鬼语”或“鬼话”。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的商行逐渐向上海转移,大批原“十三行”的广东买办也相继进入上海,广东的pidgin就成了上海“洋泾浜英语”的主流。1873年2月《申报》连载广方言馆肄业生杨勋作《别琴竹枝词》百首,这“别琴”即pidgin的译音,是以竹枝词形式介绍洋泾浜语的作品,文中写道:“滑推姆(what 也有专家认为,宁波也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有所关联。宁波人自称“襟山带海,地狭民稠,乡人耕读外,多出而营什一之利”,因此到外埠经商是宁波人的传统。宁波与上海隔杭州湾相望,交通十分方便,于是大批宁波籍外贸商人就转战到了上海。当时为了帮助宁波人学习英语,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冯泽夫联络了几位粗通英语会话的宁波商人合编了一本《英话注解》。《英话注解》分各国军门、天文、地理、时令、银数、洋数、五金、出口、进口等40个门类,把会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13eb501008yv2.html2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