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首博、卢沟桥游记 因为和一些朋友说要记录自己的行踪,所以写的这些游记有些像日记了,借此发表请大家谅解了。 6月1日 周六上午和朋友的媳妇和母亲一起去看电影,朋友不喜欢看电影没有去。朋友的父亲说他自己也是不喜欢看电影,你年轻的时候矿上组织工人看电影,他到电影院就睡觉,朋友遗传了这点,前些时候我们几个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他到确实是进场开始睡觉,睡到散场。 下午和朋友开车去保定看他的一个同学,说这次去了下次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言语中有些许无奈。朋友结婚后媳妇就怀孕了,以后将不再那么自由了。 晚上到了保定,几个人又是喝得大醉,早上起来看到自己衣服也没脱。 早上起来朋友到同学家取了东西去吃饭,吃了朋友多次提及的保定驴肉火烧,宿酒未醒,吃什么都没有胃口,保定的驴肉火烧到底好不好吃已经判断不出来了。饭后开车直接去保定附近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有地道战情结,每次来保定都要去这里,亦极力向我推荐。 今年国家宣布要相继免费开放国内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冉庄的地道战遗址就是首批开放的一个。 一路上话题都是鬼子和地道。朋友感叹日本鬼子的不容易,要是鬼子从保定出发,到冉庄也要一番劳顿奔波。当我们从原来的敌人的角度比较客观的谈论这些事情时,感觉那段历史已经是过去了,对现在已经没有了直接的影响。人是善于忘记的,我们要记住历史,这是一定要得,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在冉庄鬼子炮楼外大墙上刷的标语,但多少人看到了这句话想到要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呢,到这里来的人大多都是怀着猎奇的心情,看个新鲜,或许还是在闲侃吹嘘时的又一个资本。 这样的一个对公众进行教育的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前竟然是收费的,感觉只是无奈,虽然现在已经开始免费开放了。想来收费是为发展经济吧,而免费是因为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更多的考虑精神上了东西了吧。 去年去丹东到鸭绿江看断桥,上桥要收费,心里有股气恼,本想为国凭吊一下那段历史,但凭吊竟然是要付费的,有种被侮辱的感觉。 不知道政府当初把这些革命战争遗址当作旅游收费一样对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其中到底得是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滚动的,当我们站在前面回首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看到的很多是短视和它所造成的遗憾。 个人认为,通过文化作品来实现历史教育比观看历史遗址更具有效果,简单的观看遗址远远不如一成功的文化作品给人带来的印象深刻,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只观看遗址和现场的简单介绍,当离开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而现在的革命历史遗址对国人的教育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到了村头,看到有收费参观地道的,朋友说这都是个人家的。抗战时期冉庄家家户户都有地道,不过听村里人说,六几年发大水,村里的房子都冲毁了,现在的村里的仿旧的房子都是最近些年翻盖的,那么地道是不是在大水的浸泡下也都毁坏了呢,原始的地道估计是不是真的原始已经不那么可靠了。 拐了几拐到了国家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登记领票,到院子里的图片和实物展室转了转,这些东西对现在的人都没了什么吸引力,也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那个年代和发生的事情。 从院子里的一个小门钻进地道,地道虽然狭窄,但还能勉强站直身体,朋友说以前这段地道只有现在的一半高,人只能在地道里爬行,后来为了方便参观把地道加高加固,看两侧的痕迹,应该是这样,在地道中行走,有种压抑的感觉,特别是前后都是人,空间狭小,极不舒服。 一路上有陷阱,水井,排水口,兵工厂,下陷的U形过道。地道纵横交织,每个叉路口都标有地面上的对应建筑物的名字,和对面建筑构成了一个地上地下立体的防御体系,现在看来,依然能感受到这个防御体系的独特和实用。 朋友开玩笑,说这个地方要是卖淫嫖娼,警察来抓的时候马上钻进地道,那是谁也抓不着。朋友北京的家的马路对面原来都是平房区,胡同里到处都是卖淫的,这也难怪朋友能想到这个事情上。 从地道上到地面上来,已经不知道转到哪里了,顺着街道往前走,看到人群都进到一个院子里,也随着人群进去看了看,一个头扎旧式那种白手巾的老年人在那里高声介绍着自己是地道战中的代表人物高玉宝的原型的后人,有愿意的可以和他合影,每张10元钱,周围的人都似乎没有听见一样,在院子和小屋里东瞧西看,没人相信和愿意花钱和老人合影。朋友对这种事情一向情有独钟,平时就很愿意向周围的人展示这些到过某处,和某个人合过影之类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情自然不能错过,兴致勃勃地和老人在房前合影留念,我虽然心中觉得这种事情好笑却也没有打断他的兴致,朋友和老人合过影之后竟然接二连三的有人合老人合影,看来人都不喜欢出头,而一旦有人出头了很多人又会盲目跟风,傻傻的老百姓。 从院子出来,朋友说再领我去鬼子炮楼去看看,到了炮楼这里依然还是收费的,不知道政府又是做了怎样的权衡和取舍没有把这里也免费开放。不愿受这个花钱的爱国主义教育,拍了张照片,催朋友离开 从冉庄出来的路两侧是大面积的稻田,朋友要下去转转,或许只有对长年在城里什么也看不到的人这里才能算是风景吧。 路过高碑店,朋友说这里的豆腐丝是特产,下高速在一个豆制品的厂子门前买了些在道对面的一个小饭店吃了中午饭后直接返回北京。 路过窦店时又看到路边的加油站前的大卡车排着长长的有一两公里的长队加油,来时就看到这个情景,回来依然这样,能源紧张,油荒,现代社会又一个可怕的问题。 因为前一天晚上酒都没少喝,从保定到北京的120多公里的路上,朋友竟然停车在路边睡了两觉,这样的事情也算是少见了,现在想起来亦然觉得好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月3日 早上吃完饭收拾妥当买了些吃的去首都博物馆,打算在博物馆泡一天。首都博物馆也是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票是提前一个星期在网上预定的。 首都博物馆在长安街延长线上,以前路过的时候就看到过,等现在想去的时候反到忘记具体在那段了,打电话让朋友公司的人帮忙查一下,问清了后坐地铁到南礼士路下车王回走到白云路,过了马路对面就看到了。 到东门地下一层取票,等进到博物馆时已经快10点了,因为进门要检查,不允许带水进去,早上出门时买的水存到了门外寄存柜里。 从地下一层进去看到有个智利起源的展览,看了一圈没有多大兴趣,上到一层。一层是图片展,一个美国人解放前拍的一些照片,全国各地的都有,北京的占了大部分,那个时期的事情作为中国人多少都有些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大厅的东侧有个倾斜的青铜柱样的独立建筑,很是特别,或者说是怪异,走过去,原来里面是沿着柱子内侧一个螺旋上升的走廊,一直通道6层,一层是电影厅,正赶上定点播放介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短片,片子大气磅礴,大部分使用三维立体动画制作,声音和视觉效果极好。 短片简明的介绍了北京地处南方与北方的交通要冲,军事意义重大,在历史上辽国时期就在北京地区建都,之后金国,再之后的元、明、清三朝都把国都建在这里。解放后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也选择了这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城市进行建设,城市的规模不断壮大,直至形成了今天的北京。 片子只有12分钟,看完后还有点意犹未尽,出了电影厅打算参观完出来前再看一遍。 从这个怪异的展厅出来没有直接往上走,来到大厅的西侧,乘扶梯到博物馆主体的个展馆看看,似乎因为布展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二楼和三楼的各展厅都没开放,四楼是古代陶器和佛教艺术两个展室,对这两个项目一向很有兴趣,于是在这两个展室开始转。展厅中一个不似讲解员的北京口音的中年男人在向参观的人介绍一件瓷器,大意是说这件瓷器是某人花了多少钱从香港拍卖会购回,这个价钱还不包括给拍卖公司的佣金和过关的税金,拍下着件瓷器的人在瓷器没到国内时就去世了,这件瓷器价值多少,还要搭上一条人命等等,言辞细想极其可笑,那人言语中充满自豪和满足,似乎那件瓷器是他的一样。前些年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每年也都要来几次北京,对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都比较熟悉,个人的感觉,北京的一些中年人似乎很多都像这个男人一样,能吹能侃又自私小气。古代陶瓷部分大概转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有些饿了,从展厅出来拿出随身带着的吃的,附近有饮水处,接了一杯水,坐在展厅外面墙下面的长凳上边吃边休息。 周围很安静,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休息了会继续参观相邻的佛教艺术展,里面都是不同时期的佛像,通过佛像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最初应该是先传入西藏,之后再向内地逐步传播。而藏传佛教似乎与现在我们内地的佛教有所不同,因为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也说不清楚。只是看到藏传佛教的神像有很多是头顶骷髅或是腰围人头,背批人皮,很是恐怖,又有女盘男腰的欢喜佛,在内地似乎没有这样的。 在佛教艺术展厅转了半天,上到五楼,是北京的民俗展,没什么意思,从连接南北两部分的长廊,走到那个怪异的青铜柱子展厅,这边的五楼是玉器,各种玉器晶莹剔透,美丽异常,大部分都是皇家御用,做工精细卓绝。中国人自古就对玉都有特别的感情,这应该是源于我们民族自古就有崇拜玉这种传统。孔子说过,君子如良玉。 看罢玉器,上到六楼,这里是古代书房用品展示,笔墨纸砚,件件精美异常,古人极讲究这些用品,感觉有种现在所说的小资情调,一种让我觉得不登大雅又自己抬举自己的感觉。 从六楼下来到四楼,这里是古代青铜器展览,对于青铜器,我只喜欢那种浑厚庄重的大鼎,虽然知道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但印象中始终把青铜大鼎当作青铜器的代名词。 古代的青铜器最初基本属于王侯或富贵人家的祭祀纪念用具,大多在器具上有因为什么原因铸造的铭文,有件青铜器上有数百字的铭文,详细的纪录了当时的一次战争的起始和过程,这些文字无疑为这件青铜器增加了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楼是字画,虽然喜欢,但不懂,只是凭个人感觉,有几幅看着很不错,很美,看着很愉悦。 二楼是书法,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听说过的只有影视作品中长出现的江南四大才子了。 不过看这两个人的字好不好不知道,但很是舒服。 另外再就是乾隆的字,同样看了很是舒服。 书法和字画因为不会欣赏,看得极快,转了一圈就下到了一楼电影厅,看了下表,离下场的播放时间还有10多分钟,于是坐下来休息等电影开演。 电影短片按时开演,再次欣赏了壮观的北京的城市的发展历史。 当走出博物馆的时候已经下午3点多了,从进馆到出来在博物馆泡了5个多小时,感觉仍然意犹未尽。 以后找时间再来在这里泡一天,在回去的路上这么想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