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是谁忘记了牛街清真寺? |
[游记]北京:是谁忘记了牛街清真寺? |
2008-06-27 sina.com.cn |
内容摘要:毕竟灯红酒绿的是朝阳区,科技精英荟萃的海淀区,谈到北京人们想起的是CBD,中关村,清华和北大。又有谁能想起牛街清真寺呢? 大约2年前的一段日子里,我常在周五晚上去位于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走走。那里虽然不大,但是内部设计精致,展品衔接紧凑,是东南亚最好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每个周五6点到9点免费。天那,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也许我是二十一世纪唯一在博物馆和女生约会的男性了。在博物馆一层的某个展厅入口,有一个巨大的触摸式液晶屏幕,你可以通过与屏幕的互动,了解到阿拉伯文明的一些知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屏幕中显示的世界十大知名清真寺中,竟然包括了北京的一座清真寺。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北京有一座世界知名的建筑——牛街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阿拉伯人在这里兴建了清真寺,之后几百年陆续扩建,最终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最大的礼拜堂。虽然说这座寺庙比起其它北京的寺庙来说,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精致程度上都无法名列前茅,但让这座寺院却进入世界伊斯兰建筑经典的行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座清真寺几乎完全采用了北京当地的建筑风格,中式建筑为基础,掺入满蒙回的建筑元素。这对于同化能力极强的中华文化也许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中华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就好像有一天在欧洲发现一座教堂式的佛教寺庙那样,意义非凡。 那年夏天我回到了故乡北京,第一次踏入宣武区的地界,探访著名的牛街清真寺。您不用太奇怪,北京太大了,我刚刚成年就离开了北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自己的城市,除了海淀区,我对北京其他地方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宣武区是北京的老城区,算是南城,这里的市民人均收入明显低于朝阳和海淀,市民随说不上穷困潦倒,但是在街上走走还是明显能够感觉出来不如海淀和朝阳繁华。 一个给我指路的六十上下的北京老大妈,还跟我要钱买一个馒头,当然这人很会说话。她说:“小伙子,我今天身上没带钱,你可以去街对面儿帮我买个馒头么?我真的是忘了带钱了。”我没有给她买馒头,但是把兜里的五毛钱给她了,五毛在北京能买个馒头么?应该可以吧,我不清楚,老奶奶看上去倒是挺高兴的。五毛钱对我来说也没什么用,如今的北京五毛钱能买什么呢?似乎什么也买不到。 那天带着一个新加坡的朋友去的,所以从她住的工体的青年旅社打车去的牛街,花了40多块,我还记得开车的是个女的,她倒是知道牛街清真寺的大概方位,可是她也拿不准,甚至她连牛街在那里也不是很有把握。我不禁要问,北京人怎么了,是不是有一天连鼓楼都不认识了?只知道国贸、中关村、亚运村和那些高楼大厦。毕竟灯红酒绿的是朝阳区,科技精英荟萃的海淀区,谈到北京人们想起的是CBD,中关村,清华和北大。有谁能想起牛街清真寺呢? 到了牛街后,我挺失望,放眼望去都是宽阔的街道,好宽啊,起码都是4-6个车道的,公路、立交桥和高楼大厦吞噬了我小时候的北京,我爱的那个北京。十字路口最显眼的回民小学和回民医院。牛街清真寺就坐落在宽阔的马路旁,很显眼,门口的影壁还保留着,但是影壁和正门儿之间也被政府征用,成了马路的一部分,自行车道。 牛街附近是回民区,一口京片子的真主的孩子们随处可见,世界上恐怕只有这里能见到。牛街的回民小吃也很出名,特别是面食,好吃!便宜! 这座清真寺常常被北京当地人误以为牛街清真寺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0bb4301000456.html2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