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开斋节见闻及牛街礼拜寺游记 |
[游记]开斋节见闻及牛街礼拜寺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寻思如此的良机怎能错过,赶紧跑回家拿相机,千岁还感叹家近的好处,拿到了相机在返回去,路上还特意买了顶回民小白帽,其实比较想买维吾尔式的帽子,不过毕竟是在回民的地界上。。。只可惜那帽子有点小,带着总觉得不稳当,也许回民的小白帽就那样吧。加一句,本来以为带黑帽的回民是家里死人了,今天卖帽的告诉我黑帽是老人带,差一点就问出来:“难道不是给家里死人的人带么?”忽然就想起刚到牛街时错把豆腐脑当成炒肝跟人要差一点被打的情形,那时候多亏了我还小阿。。。 不过小白帽也就是买一个好玩,真要是带起来实在。。。戴着让千岁捏了一张。。。看了一下,我说为什么年轻回民都不戴帽了呢。。。 可惜啊不小心手指蹭了下镜头,弄得相片都有些模糊,不过总算还是保存住了在清真寺的那些足迹,真没想到清真寺里面那么大,而且还男女分开,有男礼拜堂、女礼拜堂互不干涉,而且也看到了传说中每所清真寺都必备的澡堂。。。好像作礼拜之前都要在那里洗澡吧,我想在阿拉伯那种缺水的地方,洗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才要依靠寺庙这种公共事业提供服务吧,一般人还真的负担不起。 整个寺庙面西而坐,除了一些装饰外已经完全是中华风格了,中间长长的影壁后是一座6角形小楼的大门,但是因为保护文物的需要已经关闭,只好从南侧的偏门进入,穿过夹道,南侧是供男子洗澡的澡堂,上面有绿色的涤虑处三个大字,我想之所以用虑而不用滤,也许正是匠心所在,在此洗涤忧虑然后虔诚礼拜真主,当然,也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通假字,夹道北侧的门里就是礼拜寺的正院——男性用的礼拜寺,布局和普通四合院一样,但是它以西方为正房并作为礼拜堂。 礼拜堂很大,整整三个跨间,里面真的没有神像,一大堆人对着一堵墙祈祷总是有些不能接受,穆罕穆德以及阿拉伯的那些伟人如果是中国人那一定是很吃不开吧,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连画像都没有留下来,怎么和孔孟老庄比呢?在中国是连丑陋的明太祖都要留下龙颜的阿。基督徒指说佛教等东方宗教是偶像崇拜者,带有轻蔑的意思,其实连他们自己也是崇拜着十字架上的耶稣,真正没有偶像的,也就是伊斯兰教了吧。 院子中左右两边各有一亭,亭中有碑,但字迹已经不辨了,礼拜堂正对着一个两层的小楼叫唤礼楼,不知是作什么用的,很像佛教寺庙中的钟楼鼓楼,但是佛教寺庙中的钟楼鼓楼分列大殿两旁,而这唤礼楼却建在中央礼拜堂对面,那楼南侧还有一口铜缸,也不知道有什么意思,从大院东南角的侧门过去是一个小院,小院西侧的门正对着刚才经过的涤虑处,院中有两个黑色的长方形类似于中美洲古代金子塔的石棺,看说明是两位宋末元初来北京传教的伊斯兰教士的墓穴,但是据我所知穆斯林采用土葬,而这两个墓穴的长度似乎并不能容下一人,何况中亚和西亚的人士本身就比较高大。 看着这两位教士,想到了离牛街不远的白云观的那位开山祖师长春真人邱处机,当年他也是在那个时代远赴中亚会见了成吉思汗,而蒙古的征服者们迁居到西方的都皈依了伊斯兰教,而留在东方的却多信奉喇嘛教,元朝时还有很多蒙古人成了著名的儒士,比如一代名相脱脱,就住持编修了宋史,这也是24史中唯一由异族人主持修订的主要朝代的史书,甚至到了明代还有不少蒙古人充任官吏,如此的信仰自由决不是蒙古人的胸怀宽阔,实在是中国的传统所致,因为就在同时,蒙古的伊儿汗国的合赞汗正在波斯迫害异端,尽管它比起欧洲基督教的行径要轻微得多,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可以接受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而西方能够让所谓意识形态的因素导致对立多年直到现在仍然死而不僵,不能不说和他们过往在宗教信仰上的极端有莫大的关系,倒是中国也曾拿着意识形态说了多年的事儿,倒真是西学东传得一大胜利阿。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e9249010008l6.html2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