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琉璃厂篇

[游记]琉璃厂篇

2008-05-22    sina.com.cn

《我在街头等你》——琉璃厂篇

2006-04-06 16:58:17

大中小

重—旧京熏风琉璃厂 琉璃厂很像是一个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支离模糊的梦,一条马路隔开的东西二街,不过548米的全长,却往往引得怀旧的人们彷徨其中迷而不返,从早晨逛到太阳下山晚霞满天。甚至没有什么实际的目的,也不全是为了买到些什么,如同梦游一般,从一家老店逛到另一家,只是想嗅一嗅那故旧的气息。琉璃旧事在辽代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是一个叫海王屯的地方,蒙古人攻下北京,开始重新建造规划元大都,为了建造宫殿需要,便将这里设置为专门烧制彩色琉璃砖瓦的官窑,琉璃厂因此得名。到了明朝,琉璃厂又被再次加以扩建,形成了现在以厂桥海王村公园为中心,往东接一尺大街、杨梅竹斜街的东琉璃厂,和往西接南北柳巷的西琉璃厂。
窑前的空地被称作厂甸。明末,每逢春节,厂甸前搭棚张灯,百货云集,百戏杂陈,逐渐形成了老北京逛厂甸的习俗,厂甸集会上不光是有各种小吃玩具日常用品,也有些倒古董书籍二手旧货的商人形成了最初的古玩市场,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前来。杨静亭写的竹枝词《都门杂咏》云:“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多是读书人”,讲的就是这种情景。清代,由于朝廷规定满族官员居住在内城,汉官则大多被指定居住在城外,其时的满人以武力统一天下,多为武将,而汉人则是文官居多,许多人本身就是文化大儒,形成了琉璃厂的文化圈。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当时的北京书市中心慈仁寺(报国寺)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样书市的中心便逐渐迁移到了文人雅士聚居的琉璃厂,这一带原本就有风景秀丽的水泊河道、丛林清泉,加之烧窑挖土形成的高阜低洼,使得此地又平添了许多便利于交通的人造风景——桥梁。风景美丽,正好是文人们徘徊踯躅的场所。还是吴梅村的一首诗吟得好,“琉璃旧厂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遍插御花安凤吻,绛绳扶上广寒梯。”这样,到了顺康年间一些著名的文人就散居在了琉璃厂附近。琉璃厂真正兴盛是始于康乾时期,当时朝廷连续编撰了两本书集。一是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二是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为了编撰这两本书集,不少天下才子都汇聚京师,大学士不仅举家迁往北京,随身也携带了各自的藏书来京,天下的书籍也汇总北京,参与编撰的大学士们都喜欢到琉璃厂采购书籍,结识友人,吟咏唱酬,互赠诗文,琉璃厂的书市也随着这些人的出现而更加火爆起来,那些士大夫们往往在下朝和休息的时候,群集厂肆,到太阳下山了,便各携几包书回去。虽然有皇家整理收集,但在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公众图书,大藏书家亡故以后,不肖子孙往往用秤论斤出卖,不少古本就从打鼓小贩中流失到了废品市场,全靠琉璃厂里的书商书友保存古旧书籍,那时的许多收藏家、校勘家、著述家、鉴赏家同时都是刻书家、贩书家。在琉璃厂这个能集中买卖书籍的地方,也自然的就有人刻书和采取民间汇总的办法编汇图书。而刻书家多了也就推动了比那机、校勘丛书,推动了著述、收藏,为后世保留了这些文化遗物。
有了这样繁荣的市场,商人自然不会错过商机。每到春节过后,各地书商纷纷携带珍贵书籍进京,在琉璃厂一带设摊出售,同时琉璃厂的老字号也非常注意南北书籍交流,“每年购书于苏州,载船而来”。琉璃厂的书商也主动去山西、山东、江浙、福建、湖广等处收购,国内藏书家的底细他们都了如指掌,什么宁波天一阁、常熟铁琴铜剑楼、聊城海源阁、苏州士礼居……哪家有书出卖,哪家书流落到哪家,他们都想办法辗转发掘收购回来。除了南书北调,琉璃厂也有丰富的本地图书来源。明清时代科举发达,有些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名落孙山,打道回府以前,便把带来的书籍和文房四宝拿来出卖,换取回家路费。更有些举子屡试不中,流落北京,索性在琉璃厂卖书,摇身一变,成了书商。这些知识分子的加入,把琉璃厂从一个普通二手市场,变成了一个有高级鉴赏品位的图书集散地,形成了琉璃厂书市独有的特色,整个市场从买方到卖方都是有很深文化造诣的文化人,店主不但计算利润,也有相对的图书和古玩品味。由这些文化书商打造出来的琉璃厂,在各个方面都透着十足的文化味。那时候,北京商店的牌匾有个规律,老年间前门大街一带讲究“无匾不是口”,“无匾不是恕”。王口,字爵生,善写欧体字;冯恕,字公度,善写颜体字。两人都是当时京城数一数二的书法家,尤以写额匾出名。而琉璃厂店铺牌匾的质量,则要明显高出于王口、冯恕等人的手笔。因为这里专有文人、雅士、名流为他们题匾。清朝的王公大臣不少是著名书法家,他们下朝以后来到琉璃厂翻阅古书,欣赏古玩,有时高兴了,就铺纸舒腕为店写一块匾,客人来到琉璃厂的老店,即使不买东西看看牌匾也是一种很好的欣赏。有了这样的文化氛围,琉璃厂的商家自然有了其他同行商家所没法比的优势。琉璃厂的经营并不只限于古旧书籍文房四宝。到清朝灭亡的前后,家道没落的贵族子孙们,把家中的收藏拿来变卖,换取生活所需。于是琉璃厂的经营扩大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遇廷试,进场之具,如试笔、卷纸、墨壶、镇纸、弓绷、叠褥备列焉。”于是,卖者如潮,买者如涌。渐渐地,琉璃厂成了气候,最终成为一个收购和买卖传统文化作品的中心。琉璃老店到巴黎不能不去卢浮宫,去伦敦不能不看大笨钟,逛了布拉格没进过圣维特大教堂那简直是一个笑话。同样,要逛琉璃厂就不能不看它的老字号,否则,来与不来便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说琉璃厂像一串珍珠项链,将京城的古旧文化串连成一条线,那么老字号就好比这项链上的颗颗珍珠,都是色泽光亮,闪闪发光。不过术业有专攻,琉璃厂的各家各店都是各有绝活,在各个领域也都是有各自的“白眉”,谁也不能绝对地压住谁,在琉璃厂笔、墨、纸、砚、书画方面就有公推的五大名店,执琉璃厂百家店铺之牛耳。戴月轩湖笔徽墨店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年左右,史有蒙恬制笔的记载。在琉璃厂,有那么一家店不但是拿笔做文章,还敢拿人名做笔店的招牌。这就是戴月轩湖笔徽墨店,店主大号戴斌,月轩是其号。在笔行,最好的笔当数湖州特产的湖笔,湖笔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名,浙江湖州也素有“笔都”之称。戴斌便出生在“笔都”湖州的善琏小镇中,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如果说湖州制笔冠绝天下,善琏笔则是冠绝湖州。戴斌出身制笔世家,不仅天资过人而且学习刻苦,幼年来京,在贺莲青湖笔店当学徒,短短几年工夫便掌握了制笔诀窍,未出师就已经是小有名气。民国五年(1916年),戴斌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以自己名字为店名的店厂合一式笔墨庄。店中所制售湖笔的原料均由浙江湖州进货,再经过戴斌亲手加工,所得的笔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备受好评。当时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就酷爱湖笔,戴月轩也经常和齐老沟通交流,笔或刚或柔或软或硬,他都能及时了解及时改进,湖笔自然也是越做越好,以至于当时的文人墨客在行文做赋的时候不但要有生花文采,往往还需求得一枝戴氏妙笔方才能做出绝好文章。一得阁墨汁店清朝同治年间,有名安徽的考生叫谢松岱,在考场总是为磨墨麻烦浪费时间而苦恼,于是就想能不能把墨块直接做成调制好的墨汁使用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将自己精心研制出来的几瓶墨汁拿到考场外面兜售,结果大受欢迎。谢松岱很受鼓舞,加上科举又屡考不中,从此,这位书生放弃了考试做官的念头,在琉璃厂西街44号开了一间专营自制墨汁的店铺,专心经营墨汁生意。谢松岱本人就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便给自己的店铺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店名便是取上下联头一字组成的。最初一得阁造墨汁只是将墨块简单地粉碎,浸泡后再兑水成汁就可以了。虽说使用方便,但是这种墨汁缺少光泽,容易吸水反潮,不易久存,因此,对于比较专业的文墨使用并不如墨块好用。于是一得阁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发明“油烟”和“松烟”为主要原料制作墨汁的方法。一得阁的名品墨汁,不光做普通书写之用十分便利,在绘画上面的出色表现也备受书画家推崇。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就写道:“一得阁墨汁浓度适合,墨度已足,不滞不漆,书画咸宜,可比美昔年之松烟也”的赞语。一得阁还有一绝就是制造八宝印泥,所谓“八宝”,即朱砂、红宝石、红珊瑚、珍珠、蓖麻油、艾绒、朱胶、赤合叶这八种原料。朱砂用上等镜百砂;天然红宝石、天然红珊瑚经碾细和多次漂洗;珍珠用上品研制;蓖麻油需得经过自然阳光照晒与四季冷热处置,并存放20年以上;艾绒经过挑选、漂制、摘绒加工制成。上述材料加工之后还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并在缸中存放6-10个月,方才成品,这种印泥色泽鲜亮,历百年如新,故方能与一得阁墨汁并誉于世,成为一得阁的两块金字招牌。博古斋纸店在琉璃厂,出售宣纸是博古斋的老本行,“博古斋”创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当时的主人是北京大兴人祝晋藩(字锡之)。祝锡之也是位会试不中的落榜举子,他喜爱字画,尤擅山水,所以“博古斋”开业时经营项目主要是新旧书画,包括揭裱,同时也兼营古董、首饰之类。师宗王石谷,临摩山水画轴,难辨真伪,鉴别金石注重考据,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史记》中,称赞祝锡之“鉴赏为咸同年间第一人,人皆推重之”。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光绪初年,博古斋在门市上收买到了一幅画卷,回来发现画卷里边居然夹带了一本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历书,书里字迹皆满。写得不整齐,字迹大小、墨迹深浅不一,有的是用香头黢的字,纸的背里都写满了字。祝锡之拿着这本历书仔细看,原来是一些忧郁愤怨的旧体诗,便把它收藏起来。没过多久,祝锡之买到一幅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手书正楷册。册页上的诗评文似曾见过,祝锡之想起了前两个月买的那本历书,对照一看,册页上的廊坊诗文与康熙十二年历书上的诗稿相同,经考证审订方知这是顺治进士范承谟的《百苦吟》诗稿。原来范承谟在康熙年间巡抚浙江,因为“整治两浙豪恶,为官清廉,民甚德之”,所以提擢为福建总督。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自称兵马大元帅,后响应吴三桂叛乱。耿精忠谋反,将福建总督范承谟幽禁于土室达三年之久。三年中,范承谟在历书上写下这篇《百苦吟》。不知何时,《百苦吟》诗稿被顾炎武得到,顾炎武将《百苦吟》编次审订,重新正楷书写页,辗转二百来年,分而复合,终于流入“博古斋”祝锡之的手中,如果不是祝锡之执着考证,这幅名臣诗帖就永远无法得见天日了。其后同治年间,“博古斋”由河北衡水人李镜湖接手经营。光绪年间,又改由衡水人孙述祖接手,开始形成以卖宣纸为主的老字号店。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博古斋”虽然几经转手,但始终保有“鉴赏第一”的美誉,深为同业推重,不仅为古玩行业留下许多行规和修养的佳话,而且培育了一批古玩行业的经营和鉴赏人才。琉璃厂出现鉴定金石、字画、陶瓷、印章、杂项有眼力的能人,大部分与“博古斋”有渊源关系。“博古斋”的经营门类繁多,但是宣纸一直是它的主要支柱。宝晋斋砚店琉璃厂有副名联讲“倪迂清秘云阁,米老英光宝晋斋”。这里的宝晋斋就是指琉璃厂专营端砚的宝晋斋。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故名端砚。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为著名,端砚以石质坚实且润滑而闻名于天下,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宋朝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起初只流行于南方。直到某年大试,京城西安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举子们所研之墨大都冻结,要呵气融之方能蘸墨,而广东秀才却挥洒自如,监考官惊而问之,方知此人所用之砚乃端州所产。“以端砚研墨,隆冬不冰”之佳话传遍朝野。从此,“端砚人间重”,成为众多文人学者书画家和收藏者的追逐之物。
“宝晋斋”创立于清代,原名“宝晋斋南纸铺”。起初,“宝晋斋”只经营南方各地名纸,如安徽的宣纸,浙江的元书纸和毛边纸,四川的川连纸、对方纸、国画纸,福建的连史纸和玉扣纸,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名纸。后来又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端砚、湖笔、徽墨及墨盒等。从此宝晋斋以“端砚”而闻名。荣宝斋书画店琉璃厂老字商号名家名店的确不少,不过要说最大最有名气的,自然是首推“荣宝斋“。 “荣宝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它的前身是“松竹斋”,松竹斋的创办者是一个浙江人,姓张。明朝时期他做内廷的文官,清灭明之后他不愿继续为官,便利用在宫廷学到的文墨知识,在琉璃厂101号院开了一家小型的“南纸店”。《旧京琐记》中说松竹斋:“南纸铺并集于琉璃厂,昔以松竹斋为巨擘,纸张及文玩古董……制造之工,染色雕花,精洁而雅致。至于官文款式,试卷之光洁,皆非外省所及。”所以,京城的大小官员、文人墨客都喜欢光顾“松竹斋”。特别是到了四年一度的京城科举考试时,应试的举人从全国各地云集京城,有人为了方便,便住在琉璃厂附近会馆里。这时,“松竹斋”印的试卷往往供不应求,文房四宝也备受欢迎。有人用了“松竹斋”的试卷及文房四宝,还果真榜上留名。因此,这些文官就更加忘不了为自己发迹做出重要贡献的“松竹斋”。全盛时期,“松竹斋”甚至还承办“官卷”(高级官员子弟应乡试时用的试卷)、“官祈”(即奏折)。其间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当时各地方官员对于选用的奏折非常挑剔,必须是洁白无疵的上上品,因为朝中有些人专门在奏折上找麻烦,即使是用纸有丝毫毛病,也是罪过,轻则罚俸,重则降级。一日,某省巡抚派人进京购买纸,嘱令必须买“松竹斋”的货。此人到京后发现另一家纸跟松竹斋的没有区别,而价钱却便宜一半还多,便擅自做主改买了这家的货回去交差。巡抚一见不是松竹斋的纸,大怒并喝令左右将此人推出去斩首。此人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说:“小人因贪别处价廉物美,请大人验货。”说完呈上所剩银两,连连叩头。巡抚骂道:“只有松竹斋的纸才能保我的功名富贵,别的纸有个屁用!”在众人的求情下,巡抚余怒未息,罚此人日夜兼程再次进京,一来退货,二来重新购买“松竹斋”的纸回来将功抵过。不幸的是张家后代经营无方,“松竹斋”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店家的老夫人为了保住祖业,设计从琉璃厂的同行“荣录堂”老板刘会岫那儿挖墙脚,重聘了当时琉璃厂的能人庄虎臣为掌柜,店名也随之改为“荣宝斋”,迁至琉璃厂86号。老夫人又请了当时大书法家陆润庠(清同治状元,曾任国子监祭酒)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从此,“荣宝斋”的生意便一路蒸蒸日上,成了琉璃厂百家老店的头一份儿。
荣宝斋有手“木板水印”的看家绝活。当时由于早期的国画精品多在深宫大院之中或是官宦富贵人家府中,平时难得一见,而且图画保存方面也多有不便,于是荣宝斋便采用“木板水印”这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手工印刷技术,制出来几可乱真的中国画,这是当今任何印刷技术都无可与之相比的。据说,当年齐白石面对荣宝斋复制出来的自己的作品,也难辨真伪。“木板水印”不但成为荣宝斋的招牌绝活之一,也从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保留了许多书画珍品下来,实在是功不可没!琉璃闲步逛琉璃厂的无非两种人,一是带着专业目的来的学者或者老派的收藏家,这是少数,多的是带着怀旧情结过来走走看看的文化人。就因为这里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还因为这里古迹余香,风情万种,闲步其间,让人感到融通一脉的文化韵味。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34e3e010002k7.html5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