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记313想起了琉璃厂 |
[游记]日记313想起了琉璃厂 |
2008-05-22 sina.com.cn |
1965年春节,父亲带我去逛琉璃厂,那时候我刚上小学,跟在父亲身边游逛在百米之长的琉璃厂街上,看着满街的热闹两眼都不够用了。 那些飘着炊烟的小吃摊上传来的香味虽然让我垂涎欲滴,但父亲却不带我去吃,说是过节这几天我已经吃得太多了,只能给我买一串糖葫芦。那串糖葫芦真大哟!比我人还高,我只能就着父亲的手咬下一个慢慢吃,吃完了再让父亲放低手再咬。左手牵着父亲温暖的大手,右手拿着父亲给我买的风车,嘴里嚼着又酸又甜的糖葫芦,那个美呀! 父亲一边带我逛一边给我讲琉璃厂的故事:“这琉璃厂啊,有几百年的历史啦,这地方原来是个小村子,是蒙古人建元大都时在这里设了专门烧制彩色琉璃砖瓦的琉璃厂,这地方因此得名琉璃厂。 明朝扩建北京城时这地方被圈到了城里,因为有很多出宫的太监带着书和珍宝到这里住下来,一些赶科考的读书人也住在周围,他们经常到这里来买书,看书,以后别的地方的书店,古董店也都迁到这里,才形成了一条买卖书籍,文房四宝,古玩的商业街道。 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汉人只能住在南城,这里除了读书人来买书,看书,一些有钱的人来买卖古董,珍宝,主编四库全书的纪小岚和一些有学问的人也经常到这来看书,找书。这个淘书的传统一直到解放前很多有学问的人还都到这里淘宝,在很多不起眼的书堆中寻到了很珍贵的书。 琉璃厂正月的厂甸庙会一直是北京正月里的一个景。尤其是元宵那天最热闹。因为有各种的灯挂起来给大家看,卖小吃的,耍把式的也在这摆开摊子做生意,全城的老百姓都上这来凑热闹。 这个店就是有名的“一得阁”,里面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最上等的。 北京老百姓有句老话:没到过荣宝斋就没到过琉璃厂。瞧!这就是荣宝斋!里面古书,字画,古玩,都是些好东西!“ 父亲讲的很多我还不明白,只是追着问我想知道的:“那我们进去买好东西吧?” “傻小子,我的工资够咱们过好日子,可买这里面的东西就不够啦。” “那你元宵节再带我来逛?” “元宵节我就没时间啦,明天上班就忙咯!等你再长几年自己来逛吧。” 几年过去了,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春节,正月初二那天,我自己骑着自行车满街闲逛来到了琉璃厂,文革中的琉璃厂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风采,庙会没有了,街上的店铺也都关着门,透过窗户向里望去,那里还有什么古书,字画和古玩。这些东西在1966年被红卫兵们烧砸了不知道多少,不知道琉璃厂的店铺里还能保存下来多少。 改革开放后,听说琉璃厂开了很多新店,1984年春节,我和新婚的妻子携手来逛琉璃厂,这几年北京市花钱把琉璃厂整修了一番。街上的建筑已经整旧如新,保留了中国民族建筑特色,看上去焕然一新却少了些古色古香的味道。老店里的设置也完全按新的风格摆设,店里的服务员对进得门来的人们爱搭不理的,也许他们看出来我们只不过是进来看看,不是买东西的,或者是外地的人们说的,北京人傲气,不会伺候人吧。 那些新开的店铺里古书,古玩依旧还有些,但更多是卖手工艺品,这些店都是专做外国游客生意的。我有朋友是在旅行社里工作,他们说这里都是导游们引来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一些很不值钱的东西卖很高的价钱,游客傻呼呼的以为物有所值,实际上他们走后,导游回头就到店里拿高额回扣。 庙会也变味了,以前那些闻名的北京小吃也变了,没有以前店里伙计们那些京腔京味的哟喝声,更少了大众能享受得起的价格,只有小吃的名字还是原来的,东西可不那么地道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04a1901008f1t.html2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