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琉璃厂游玩指南 |
[游记]北京琉璃厂游玩指南 |
2008-06-27 022net.com |
琉璃厂在宣武区和平门外。早在辽代,今天的北京就被定为陪都,当时称为燕京。在燕京的东门外有一个叫海王村的地方,那里寺庙林立,客商云集,曾是一个繁华的去处,后来毁于兵火。元、明之际,皇家营建京城,在此设窑制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那时的琉璃厂,北起西河沿,南到臧家桥胡同,东自桐梓胡同,西至南北柳乡,偌大一块地界,烟火旺盛,生意兴隆。这里烧制的五色琉璃,不仅装饰了北京城的皇宫禁院,也成为寺观庙宇、贵官豪宅的点缀之物。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曾有诗赞道:“琉璃旧厂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遍插御花安凤吻,绛绳扶上广寒梯。” 入清以后,琉璃厂的琉璃生产渐渐沉寂,但这里仍然是游商小贩的集中地。康熙后期,朝廷为了皇宫的安全,把内城的灯会移入此间,于是百货杂陈,游人纷至,每到逢年过节,厂甸游园成了京城繁华的象征。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修纂,当时参与编纂的翰林学士们大都寄寓城南,当时“林塘意外幽,扪萝石蹬寒”的琉璃厂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游赏之地,精明的书商们也奔辏其间。于是,书市应运而生,并进而发展成为一个集图书、古玩、文具、书画于一街的文化中心。 琉璃厂最著名的行业自然是书肆。来熏阁、邃雅斋等百年老店南北搜寻,访幽探胜,经营的宋版元椠,灿然盈架;旧刻精钞,琳琅满目。不仅迷住了黄丕烈、缪荃孙这样的藏书大家,也培养出孙殿起这样由书商出身的目录学者。在那百宋千元、精刻残帙的沉浮流转之间,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击节的书林佳话。民国以后,大批新式书局又把这里当作事业的起点。位于虎坊路口西北角的京华印书局,其前身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的强学会改组而成的直隶官书局。1897年创建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也把在北京的分店设在了琉璃厂西街。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局、扫叶山房、富晋书社都纷纷在此开张营业。它们大量出版中外名著,为民国初年的思想启蒙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2年成立的中国书店,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在1958年的公私合营后,全北京的111家私营书店并入中国书店,使之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继承者和主体代表。 琉璃厂还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兴盛过程,从这里走出一批批梨园子弟,许多都成为中国京剧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陈德霖、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裘盛戎……这一个个京剧舞台上的巨星,都与琉璃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喜连成、富连成、斌庆社这些著名的京剧科班也都在琉璃厂四周安营扎寨。正乙祠戏楼、安徽会馆、湖广会馆这些京剧大师经常献艺的舞台,更是琉璃厂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由于清朝规定不得在内城建造戏园、会馆,地处南方各省进京必经之路的南城自然成为梨园子弟的首选之地。正是这个历史背景,成就了琉璃厂与京剧艺术的缘份。今天,当人们漫步于星罗棋布在琉璃厂四周的京剧名宿的故居遗址,观赏着正乙祠、湖广会馆古色古香的建筑时,丝竹隐约,锣鼓依稀,那字正腔圆、韵味醇厚的京剧弦律仿佛仍在历史的长河中浅唱低吟……
|
转自:http://www.022net.com/2007/8-9/452529192931358.html4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