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北京游记明十三陵大型考察报告专题(6) |
[游记]北京北京游记明十三陵大型考察报告专题(6) |
2008-06-10 17u.com |
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在十三陵中位居第10位,占地18万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三位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陵墓是他生前所建,规模比较宏大。据文献记载: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共建6年时间,耗银800万两,定陵主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其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外罗城、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宝顶下面的地下宫殿。 万历皇帝的定陵在十三陵中的规模是最大的,这个最大主要是指它的地面建筑面积,而且在用材上定陵也是最豪华的,当年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使明朝的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国家的粮食和国库都非常的充实,首辅张居正逝世以后,万历解脱了束缚,便不顾大臣的劝谏,花费巨额国库兴建了他的豪华陵墓定陵,虽然在选址和兴建中上演了许多闹剧,但最终定陵还是超标准的建成了,万历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往定陵,并在地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席,为了奖励那些督造的大臣,也为了自己,万历面对这辉煌的建筑,生出了万千感慨,他为自己有了百年后的去处感到欢欣鼓舞,又略带惆怅,由于国本之争,他心力交瘁,无心应对朝事,随兴与他的郑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20年,直到他走进定陵的地下玄宫。 下面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足迹,走进这昔日的皇家禁地,探访这深邃的中国皇家陵园建筑 1-白石桥位于神功圣德碑亭前,单孔,三座,建筑讲究,桥下原有横过的水流,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便成了“枯”桥,石桥是陵寝风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更是通往定陵的必经之路,是定陵前的第一建筑物,据史料记载,这座石桥曾在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时遭到破坏,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更是惨遭毁坏,至今在政府的领导下,石桥又恢复了当年的神采 2-神功盛德碑亭,是记载皇帝一生功劳的碑记,每座陵墓都有。除长陵外,陵前都是无字碑,唐代武则天的乾陵就有此先例。关于十三陵的无字碑,据《帝陵图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这样,原由翰林院学士们撰写碑文的重任便落到了嗣皇帝身上。如孝陵碑文为成祖所撰,成祖长陵碑文为仁宗所撰。十三陵前七陵修建完毕,除长陵有碑外,其余六陵均未立碑,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才为前六陵立碑,同时在长陵一道院内又立了一碑,共7通碑。按规定这7通碑的碑文都应由嘉靖皇帝撰写。可是嘉靖皇帝是个迷信道教的荒淫皇帝,平时就不关心朝政,哪有心思写碑文呢。况且有的皇帝平平庸庸无政绩可写,所以碑虽竖起来了,但始终没有碑文。前代的皇帝都无碑文,后代的皇帝也不好再写了,所以就都成了无字碑了。除长陵和最后一帝崇祯的思陵是清朝时所立,刻有碑文外,其余十一陵均为无字碑。这通碑的阴面,右上方有一块月亮大小的白色,所以此碑又有月亮碑之称 3-提到定陵的这块神功盛德碑亭,历史的故事还真是不少,尤其是关于碑体坚固的故事,话说明末李自成大军攻入十三陵,放火焚烧皇陵,来到定陵时,想把此碑拽倒,动用了很多士兵都未能如愿,后来多尔衮入侵皇陵,同样对石碑没有办法,文革期间,为了打倒地主阶级的代表万历,表达革命的决心,便决定拉倒定陵前的石碑,四五十人喊着号子,费尽力气,结果绳子断了,石碑却纹丝不动,后来,革命小将只好转移斗争对象了 4-驼碑神兽 5-现在我们看到的定陵大门是陵园的第二道门,左右与红墙相接。游人多误认为此门即是第一道门,在此门前面约100米处广场南端还有一道外罗城门。在十三陵中只有两座陵墓有外罗城,即永陵和定陵。永陵是万历皇帝的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陵墓。当初永陵建成后,建制宏丽。可是嘉靖皇帝仍不满意,他在视察陵工时,问身旁的工部官员:我的陵墓就这样修完了吗?大臣一听,分明是皇帝不满意,赶忙回答;还没修完,外面还有一道外罗城呢;为此,永陵又多修了一道外罗城。而到万历时,他的陵墓规格便仿照他祖父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只可惜外罗城已毁,当然也就没有外罗城门。 6-定陵的陵门入口,陵门为单檐歇山顶式,制如外罗城门,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 7-定陵的游览示意图,清晰展示了建筑格局 8-陵恩门遗址,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按《帝陵图说》所记,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 则明朝时该门台基也应有御路石雕。祾恩门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建左右配殿各七间(《昌平山水记》记为七 间,《帝陵图说》记为九间,本书据遗址分析从前者)及神炉左右各一座。 9-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雕刻异常精美,颇值得观赏玩味 10-过祾恩门是第二进院落,原在院内南北两侧分别建有两庑配殿各七间,现已无遗址。 11-院落内的古树,形似伏地的青蛙 12-陵恩殿前中间的石刻叫做丹陛,石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图案为龙凤戏珠,江崖,海水,如意云,外面一圈为卷草莲花图,象征帝后统治天上人间。 13-陵恩殿遗址,祾恩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更名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也是就说,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恩德是没有极限的。原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廷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牛、羊、猪)案匣等。 也就是说在当时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39731.html5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