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乐山大佛 |
[游记]乐山大佛 |
2008-01-15 sina.com.cn |
乐山大佛 早早7点就来乐山瞻仰大佛啦。景区游客很少,别人没我们勤快啊。 据说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海通和尚自己挖自己的眼珠,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承受力啊,怪不得他能把大佛修成,崇敬一个~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通高71米。我们从他左侧的凌云栈道下到佛脚,然后又从右侧通天洞上去。 凌云栈道(又窄又陡,幸亏我们教早去,没人跟我们挤) 大佛(已经显出岁月的班驳痕迹了。) 都江堰 下午吃完就开始游都江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是导游介绍的。 我们经过安澜索桥到“鱼嘴”分水堤。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据说要过此桥的夫妻或情侣得牵手走才能平安走过。 过了安澜索桥就是第一阶段工程“鱼嘴”分水堤了。 “鱼嘴”分水堤能达到四六分水的效果。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可见古人是多么有智慧啊~ 我们接下来前往第二部分工程“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接下来是第三阶段工程“宝瓶”引水口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绵阳、射洪、简阳、资阳、仁寿、青神等市县近一万平方公里,一千余万亩农田。 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河道底下有一条人工暗渠,那是为保障成都工业用水的暗渠。那段低平河道,当洪水超过警戒线时,它又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安全水准,这就便成都平原,有灌溉之利,而无水涝之思。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古代炎黄子孙的无比智慧,真是让我们后人感到骄傲啊! 6天的旅程就此告一段落了,我们搭晚上9点的飞机,回到家1点多,躺下,睡着……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55d4a01007v6b.html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