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坐。一坐就是1300余年。慈眉善目,面对江河汇流,面对历史纷争,面对红尘世俗,依然定格一种姿势。洗尽铅华,岁月已经长满了痕迹,你却与山与水与万物化为一体。默默看着,或者什么也没看;坐,哪怕就是这样固定不变,也是经典。 这,就是乐山大佛。 二 期盼去乐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那年从成都转道九寨沟,就曾经想去。问了道,找的士司机问了价,算了往返时间,最后终于没有成行。但是,对大佛的向往却一直在心里。 最早知道大佛,是因为电影的夺宝故事和神奇莫测的变脸绝技;后来从学习美术中知道大佛是雕刻史上的奇迹;亲近大佛却是缘于近几年习禅读佛经,心有所感所悟之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向往四川我是从向往乐山、向往都江堰开始的。 因为佛,也因为心中的缠绕。 机缘巧合,再度入川;乐山、都江堰、峨眉山都在行程中,而成都作为主要的休憩、中转地,对我来说几乎感到是绝妙的安排。成都的温润,小吃的爽口,火锅的惬意,真的是巴适得很哟。至今齿间余香犹在,至今杜甫草堂的雅致清丽、琴台路的豪奢,都在记忆中闪回。怎叫我不想她? 乐山是行程中的第二站。于是牵挂、萦怀、等待,把一种骨子里的相思在茶中浸泡,在床上辗转,中年了居然有了孩子第一次出游的兴奋,以至于一本深刻的历史小说,在一夜之间读完。 天色微朦,站在20楼的窗口,看成都的车来车往,按着思绪的方向一直望着乐山,恨不能把大佛两个字揉在心底化开了。 三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带领群山来, 挺立大江边。 车未进乐山,已经先听到这首诗,听到乐山名字的由来。乐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皇帝之子昌意的属地,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境内有多处挖掘。公元前319年秦灭巴蜀后,此处名南安。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二年更名青州;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更名嘉州。后数次更名,青衣、龙游、嘉祥、嘉定等。公元1734年清雍正12年取《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意,名乐山沿用至今。 乐山大佛座落在凌云山栖鸾峰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约3.5千米,面积约0.6平方千米,因山有集凤、栖鸾、望云、就日、丹霞、拥翠、兑悦、祝融、灵宝九峰,明朝时称作“小九嶷”,又称九峰山,后因山中修建凌云寺,更名为凌云山。 三江汇流,吞吐南北气象。 东源出弓杠岭、西源出郎架山的岷江,穿峡谷带林啸、浩浩汤汤奔涌而来;发源央金山东麓的青衣江,出高原挟清流、潺潺涣涣欢腾而出;自巴颜喀拉山东段出来的大渡河,冲雪域裹寒流,豪放肆意张扬而至,汇在乐山滔滔而下。由于水势湍急,惊涛骇浪直捣石壁,船毁人亡事件经常发生。 盛唐时凌云寺僧海通发起建造乐山大佛以镇水怪,公元713年开凿,公元803年建成,历时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