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后一篇:旅行游记都江堰(续) |
[游记]后一篇:旅行游记都江堰(续) |
2008-01-11 sina.com.cn |
旅行游记—都江堰(续) 2007-01-09 14:27:08 大中小 参观完了鱼嘴,我们便坐景区观光车来到宝瓶口(短短一节路就要了10块钱,真是黑啊)。这是都江堰工程中二次分流的重要部分。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说到这里就一定要讲讲离堆的形成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为了在这进行分流,就决定炸开一个口。他率人架柴生火将山的半边烧得通红,之后用大量冰凉的河水往上浇,利用热涨冷缩的原理使得山石崩裂,宝瓶口由此而来。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当时李冰是在水底埋下了三尊石马来判别水流情况的,若水位升至马颈就表示洪水需要二次分流,李冰就会打开这里的阀门。经过时代变迁,石马早已不知去向,水底现在埋藏着不同时代的四根铁枕,在景区参观时可以看到工作人员为方便游人更好了解这一情况,以1:4制作的铁枕模型。此刻我不禁又要为古人感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都江堰渠首工程的最后一部分是飞沙堰溢洪道,它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飞沙堰虽然看上去十分平凡,但是功用却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909b81010006ev.html2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