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道沧桑话巴塘

[游记]古道沧桑话巴塘

2008-05-22    sina.com.cn

历史上连接内地和西藏的茶马古道有三条。由青海西宁经唐古拉山口至拉萨,史称“唐蕃古道”,为北线;由云南大理经中甸进藏的叫“滇藏古道”,始于清代,为南线;由四川雅安到康定,在新都桥又分为南北两路(北路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到西藏昌都,南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到昌都),经昌都到拉萨,称为中线。中线的茶马古道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川藏公路,它开辟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明帝永平时即公元56—75年间),发展最快,驿站最多,地位也最重要。中线的北路为商道,主要供茶帮驮队来往;南路则不仅是商道,还被朝廷定为“官道”、“正道”,朝廷和西藏的官员进藏出藏,军丁来往,粮饷运输,印度、尼泊尔等国使臣来中国,都只能经此“正道”。茶马古道是西藏与内地交通的生命线,对维系国家的统一,确保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理,加强汉藏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朝廷重视茶马道是从唐代开始的。之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边茶视为联格藏区的重要工具,并以边茶换回内地所需的藏马、山货。于是,“茶马互市”这一藏汉民族之间特有的基于自然分工条件下的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换,便历史地发展起来,崎岖陡峭的山路也就被人们的脚力和牛马的脚蹄踩踏出来。到元代更沿线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和“马甲姆”(军站),实行“乌拉”差役制度,沿途土司、差民要保障公文传递、往来官员的食宿和马匹供给。一般商旅,亦可住宿,咸称便利。于是,往来于川藏者日益增多,汉区与藏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茶马古道沿线便逐步兴起和形成了一些城镇,如康定,北路的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南路的雅江、理塘、巴塘。由康定至巴塘的茶马古道近千里,就设置了18个驿站,约50—60华里一站,大体相当于马帮一天的行程。
“孔道大通”带来的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交融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康巴文化的宽宏、开放和兼容性、多样性等特征。在巴塘,人们就过着藏汉两种文化交汇的日常生活。他们既说藏话、也讲汉语,既穿藏服、也着汉装,既供佛像、也贴对联,既庆藏历春节、也过汉族中秋,既相信来世、也相信市场。历史在这里不仅造就了勇猛健壮的康巴汉子和信众万千的大德高僧,而且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出类拔萃的代代英才。藏族谚语讲“最好的宗教来自卫藏,最好的马匹来自安多,最好的人来自康巴”。包括巴塘在内的康巴人被认为是最优秀、最杰出的群体,这既得自于大自然的砥砺和熏陶,更来自于经济、文化和多民族长期交往的历练和培育。

真正的“孔道大通”,当在解放后。
1949年冬,作为中国第二大藏区的四川甘孜地区和平解放,并于1950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全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区。甘孜地区首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春风沐浴,经济文化交通迅速发展。随着川藏公路的修建,县际公路网络的联通,昔日崎岖难行的茶马古道逐渐被大道通衢代替。现在由康定到巴塘483公里路程,车行只需一天。1989年4月,巴塘连续遭遇到4次六级以上强烈地震和两万多次中小型地震的摧残,县城一片废墟。从中央到省、州高度重视,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汇集康定后,就是沿川藏公路源源不断地运抵巴塘的。这是茶马古道力所不及的。巴塘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使一座既富民族特色,又具有抗震功能,傍山依水、棋盘布局的新县城在废墟上崛起。雪域明珠重放异彩,“高原江南”气象更新。
我曾漫步在县城夏邛镇的街头。街面宽敞整洁,松柳夹道。一座座藏式建筑的底楼是各色商店,招牌醒目,货物琳琅。农贸市场里肉食蔬菜品种众多,不压于成都郊县的市场。小商品市场内熙熙攘攘,简直就是成都荷花池市场的缩影。步行街明亮宽阔,一条宽约三米、镶有玉石栏杆的水渠由街心流过,将步行街一分为二,街边是鳞次栉比的藏式商铺,仿佛丽江古城。
我也曾穿巷入户。小巷清洁静谧,溪水潺湲,清沏见底。民居多为藏式小院,藏式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见一院门开着,我站在门边拍照。一位中年藏族妇女从楼内走出,热情地招呼我进院,让我随意走动拍摄。我拍了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拍了挂满葡萄串的葡萄架,拍了秋季盛开的各色鲜花。这时藏嫂把我请进客厅,藏式木桌上已摆放了新摘的苹果葡萄,还有核桃花生。主人说,这些水果干果大部分都是她自家栽种的,一定要我多尝尝,还给我递上了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我深为藏嫂的热情大方感动,并为她们的小康生活高兴,同时也对“高原江南”巴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巴塘县城虽海拔2680米,但气候温和,以一年两熟、苹果飘香而誉为“高原江南”。难怪光绪31年(1905年)清驻藏帮办大臣凤全率队入藏,11月到达巴塘,见此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即迟迟不行,竟客死于此。
著名的“巴塘弦子”亦因“孔道大通”而饮誉中外。从州宣传部送给我的资料上了解到,巴塘弦子的原型是两千年前被叫做“歌卓”的一种祭祀舞蹈。由长者领头,分列两排,弯腰垂首,唱歌漫步,围着篝火一唱一应,且歌且舞。唐后,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佛教从西藏传来,回、汉商人亦陆续来此经商定居,祭祀活动被佛教仪式取代,“歌卓”演变为时令佳节、婚丧嫁娶的集体歌舞。其队形由两排变成圆圈,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脚蹈,给人以舒展、活脱的美感,人们将它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时的歌舞仍无乐器伴奏。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嘎谐”的内容日益丰富。康熙年间,川、陕、滇的汉族回族来巴塘经商的益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从而使“嘎谐”完全从“歌卓”中脱离出来,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歌舞艺术——“巴塘弦子”。于是歌舞有了乐器伴奏。伴奏乐器为胡琴,琴筒为一截圆木挖空制成,以羊皮蒙琴筒面,用枝条作拉弓,以马尾为弓弦、琴弦。羊皮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行进间跳跃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喜爱。巴塘弦子自有胡琴伴奏即成为藏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其歌有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情歌、欢歌、悲歌、祝歌七大类。其词以六字一句、四句一组居多,韵味无穷,俨然一首小诗。其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易唱易记。每首歌都可以放进任何一支弦子曲调中舞唱,所有曲调都可以反复拉奏,因此很适合群众性集体活动。可三五人即兴舞唱,也可上百上千人同欢共舞,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解放后,党和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继承发展巴塘弦子,使其在表演、服饰、音乐、歌词等方面不断创新。巴塘弦子亦因“孔道大通”而走出巴塘、走出藏区、走出国门。1954年巴塘弦子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被受赞誉。之后又频繁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业余艺术演出而饮誉全国。不少巴塘弦子词曲被编创成歌曲流行全国。电影《柯山红日》的主题歌,电视剧《格萨尔王》、歌剧《唐蕃古道》的主题音乐,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主题音乐,都取材于巴塘弦子曲调。2000年巴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2005年5月巴塘弦子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有幸领略了巴塘弦子的韵味风姿。当地人告诉,每天晚上在弦子广场都有群众性的弦子聚会。但那天下午县城飘起了小雨,我很担心看不到那动人的场面。闷着头吃完晚饭,夜幕已经降临。出门一看,雨停了。等我急冲冲地赶到弦子广场时,湿漉漉的广场已围了几层人。好客的巴塘人见我是个外地人,主动把我让了进去。此时,身着藏装的歌舞者已围成了一圈,领头的是五位着白色藏服怀抱羊皮胡琴的康巴汉子。一会,深沉厚重的琴声响起,一曲之后,琴手拉奏跳动起来,尾随其后的藏族男女广舒长袖,脚踏节拍,引吭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然后逐渐加快,最后推向高潮,便结束了一曲弦子。休息片刻,又开始了第二曲弦子舞。如此往复,不时有人加入,既有古稀老人,也有十来岁的童稚,人数不断增多,舞圈不断扩大,舞蹈队形也不断变化,或圆圈相绕,或螺旋回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直到晚上11时许,人们才陆续散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9020d010006cs.html5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