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泸定铁索桥 |
[游记]泸定铁索桥 |
2008-05-22 sina.com.cn |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电视里又在播《长征》,这部电视剧拍的非常好,只是断续地看了,前几天正好看到过沪定桥。小时看过电影《大渡河》,但对泸定桥所知甚少,前几年看过一个纪录片,有些内容渐渐的忘了,今天找些资料,重温一下。 大渡河沿着崇山峻岭中的古老河道,由北向南纵贯泸定县境。县城一带,明以前为藏族村落,藏语称为“阿垄”,意为山谷地带,清初汉语称为安乐坝。光绪年间其中部因大渡河东移而被割断,上坝逐渐发展为街市,下坝专称为安乐坝。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各族商旅不畏艰险,开拓了蜿蜒在雪山荒野上的古老茶道。打箭炉(今康定)作为川藏古茶道上的咽喉,是汉藏茶马贸易的中心。明中叶以后,川藏线正式辟为宫驿道,中央王朝派驻西藏的官员和军队,西藏进京朝贡的官员,以及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政府的来往文书,皆由川藏驿道输送传递。 泸定桥修建之前,连接川藏驿道的大渡河渡口有三个。一是烹坝渡口,由雅州(今雅安)经碉门(今天全)翻马鞍山至岩州(后称岚州,即今泸定岚安)下山过渡口至烹坝,入打箭炉,谓之雅州路、北路;二是沈村渡口,由雅州经荥经、泥头,过飞越岭,经化林坪下山至沈村过渡口,由咱威、磨西面翻雅加埂入打箭炉,谓之黎州路、南路;三是子牛渡口,由黎州路沈村分路,经冷碛、挖角至子牛过渡口,经田坝、咱里至烹坝合雅州路入打箭炉。三渡口过往人马物件皆以船运。冬春之际值大渡河枯水季节,渡河还不难。夏秋之际暴涨的河水形同脱缰的野马,渡河异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船翻人亡,跋涉者闻之色变,视为畏途。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经过反复测勘,上奏朝廷,陈述大渡河之险要,西炉交通之艰难,拟在距清初所置化林营地八十余里之安乐坝一处河床较窄,两岸有坚固岩石的地方,仿铁索桥规制建桥。康熙皇帝“诏从所清,于是鸠工构造”,于四十四年(1705)兴工,四十五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 日)未时会龙口。铁索桥包括桥身、桥头台和桥头亭三部分。桥身东西净跨 100米,由12164个铁扣环锻就的十三根铁链组成,九根作底,两侧各有两根扶手链;底链上间隔横铺木板,其上覆以三条纵铺走道板。东西两端桥头台以条石砌成,壁立岩岸数十丈,建筑在桥头台上的桥头亭造型别致,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工程竣工后,能泰等绘图呈上,康熙皇帝十分高兴,又是查阅图志,又是考《水经注》,琢磨着给这桥取个合适的名字。也许是忙中出错,康熙误以为大渡河即《水经注》所指之泸水,故赐桥名为“泸定桥”,取泸水平定之意,借指两炉平定,且御笔题写桥名;又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述建桥经过,申命设兵戌守,协力维护,永保勿坏。化林营旋即拨把总一员,率兵50名驻防泸定桥,朝启夕闭,防守甚为严密。随着桥的通行,驿道自沈村经冷碛、挖角、大坝,过泸定桥,由咱里、烹坝入打箭炉。雍正六年(1728)设泸定桥巡检司,烹坝驿站。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亦成定例,由天全担负督工之责,完工后由汉源负责验收,泸定负责保养。宣统三年(1911)置泸定桥设治委员会,民国二年(1913)设置泸定县。 泸定桥的建造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且不说12164个铁扣环构成的十三根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许有任何质量问题,单是在桥位之下及上下游很远的地方均为不能用船渡到对岸的险滩的情况下,当时是怎样把牵引第一根铁链的地一根绳索牵引到对岸这一点,至今仍是一个谜。(从东桥头将军柱铸文可知,修筑铁桥的工匠有来自陕西汉中府的金火匠马之常,毁于“文革”的桥西铁碑铸文也提到过几位监工的名字: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化林营守备杨君强、黎大所千总张鹏飞、提标千总汪弘臣、查阅官尔吉图、华时。据清代王锡琪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康熙中修建此桥,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覆,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曳其筒,筒达铁索亦至。”可见泸定桥用了藏族人民溜索过渡的原理将铁链拉过河对岸。)泸定桥桥位选择之精当,以至两百多年后国民党政府修筑川康公路的有关专家还交口称赞,有人甚至建议把铁索桥撤了,改修公路桥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590ab010006eo.html3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