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闻名中国的铁索桥么?“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在中学时代就能倒背如流;就是在这座门楼里边的长长的铁索桥上,一排排红军战士倒下了,掉进了这混浊的激流。为了抢占这座古门楼而光荣牺牲,成就了一代烈士的英名。 走进这座清代建筑风格古门楼,未曾远看河之上的铁索,只是这门楼内固定大铁索的建筑,就给你一个不同凡响的开篇。 门楼内的铁索,锈迹斑斑。每个铁环,胳膊一般粗。门楼内有一个驼峰似的建筑物,将13根100多米长、不知重多少吨的铁索,巧妙而又极易地固定,然后向对岸沿伸开去,古人的聪明才智让我赞叹不已! 脚下是隆隆作响的大渡河,胆大的小心翼翼地走上铁索,向前迈去。小胆的人们开始后退了。我想,见识一下这建于300年前的铁索桥,恐怕今辈子也就是来这一次了。 101.67米的大铁索桥,宽3米,由13根铁链、12164个铁环组成。底部有9根平等固定到两岸,上铺木板,两旁各两根作为扶手,每隔不远有三个环的铁链将这两根铁链上下相连加固,防止摇晃外伸。脚底下的铁链铺着木板。走上桥上 铺的木板,手扶一侧的铁索,摇摇晃晃。向江中一看,只见桥下是在汹涌咆哮的河水,一个旋涡套着一个旋涡,就像奥迪车和奥运会的标志。顺河风呼呼地刮,脚下铁索颤颤地摇,只得小心翼翼手扶着铁链前行,一颗心只提着,不敢悠然四顾,更不可能寻找点灵感作点“咿呀铁索,啊呀桥”等的小诗。 顺着铁索上的木板摇摇欲坠地走到桥那头,只见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两个门楼一模一样,我分不清当年22位红军勇士是抢得那一座门楼。在这里,四处都是大山,已分不清方向。当地人随随便便地走,平常地就像在自己的家里。见我们兴高采烈的样子,一脸的不理解。我揣测,他们此时的心情也像我们在王羲之故居门前看外国人拍照留念一样。 沿铁索桥折回来,出门楼右侧有一块石碑。来时人多,未曾看见,走上前去用手指着读古书般地一个个读下去:“蜀国700里,有泸定……”。最后是康熙44年(1705年)建立。 回到车上,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一个古代遗迹,而且还是一个红军长征进行过血战的地方,当地政府并没有以名胜古迹的借口,再以修复古迹的名义收取门票?看泸定桥门的两侧,也不像是有卖门票的房子。我想,这里还真是一块没有被铜臭污染的净土。就说临沂人民公园,早上在这里锻炼身体的人们,今天不让进,明天又让进,经受了多少次收费的风波,为的还不是那个孔方兄?这泸定桥如果是在内地,早被有关部门用铁丝网圈了起来,设上一个收费站,换钞票了。 回来后,查四川省旅游网站,也无介绍性的文字。在四川名胜景点的网页中,所有旅游组团的游览路线里,泸定桥都未有列入。只是在介绍西部四川的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这里有历史遗迹泸定桥大渡河铁索桥。”这个全国闻名的历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记述又是这样简约,真是可惜。直到读《人民日报》2002年9月9日消息,从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结果得知,截止到2001年,东部12个小公路里程54.66公里,西部9小公路里程57.38万公里。东西地区公路总量持平;东部二级以上公路为11.39万公里,西部二级以上公路为4.05万公里。西部地区不通公路的乡镇、村数量,分别占全国的75.1和43,我才找到了答案:富贵多士,贫穷寡友;山重水复,交通阻隔,没有人流,文明在这里休眠,也许这就是泸定桥未得到开发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