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抽风&时空论&泰山游记 这个暑假也许不是我最忙碌的暑假,却可能是我事情最多的一个暑假,要我做的事情有提醒的没提醒的接踵而来,供我支配的时间很零碎,而且大多空闲的时间耗费在了吃和睡上,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制定的计划一变再变,到最后索性不做计划,跟着感觉走。 说到感觉,就不得不说到时间和速度。很多人(包括伟大的爱因斯坦同学)都喜欢拿感觉和相对论说事儿,比如说火炉前的三分钟和空调前的三分钟是不一样长的,这是感觉,但不是相对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感觉的力量很强大。 速度,没有绝对的速度,是根据人的感觉而定的,时间,没有快慢的时间,也不过是人的感觉而已。 这两个月,不到60天的时间,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漫长。这样的60天,不是躺在摇篮里睡觉流口水的60天,不是在幼儿园里胡乱开心的60天,不是刚上学兴奋得转眼过去的60天,不是初次离家难熬的60天,不是大学期间安逸的60天。这60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虽然它是如此缓慢,这60天,我感觉到了现实的残酷,明白原来我曾经那么天真。 没办法继续天真的我,就只能装深沉,开始思考哲学问题。 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当我走在泰山狭长陡峭的紧十八盘的时候,我这样问自己,我想不出答案,我想那些记录在泰山上的历史中的人们也想不出答案,或者想出了答案,我没办法知道。 我想我是个很没有情趣的人,当我站在日观峰的后崖上的时候,我想不起名人雅士的磅礴诗句,唯一的感觉就是向前一步我肥胖的身躯会摔得粉身碎骨,这个念头让我两腿发软。我曾经一直会担心一件事,一件很荒唐的事,——每每从楼顶、山顶的高处往下看,我都会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我担心这种冲动葬送了我的小命,所以我很少从很高的地方向下看。然而在日观峰上,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幼稚多么荒唐,——原来自己没有那么勇敢的。 其实不止一次地发现,人是多么地脆弱,看起来再强大的人,其实也脆弱得紧。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希望,希望自己变得强大,也确实在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但不管怎样,都摆脱不了人脆弱的本性。 面前一座高大雄伟的泰山,不过是宇宙中沧海一粟;眼前漫长的旅途,不过是时空中短暂的一瞬。 这种无力感,还会伴随终身。 人生来就注定要在漂泊运动中度过一生,永远没有“永远”这种事发生,我们的生物性又决定了我们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于是从秦始皇开始,想要长生不老,许多人,想要流芳百世,许多人,在泰山的石壁上用各个朝代的语言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迹,我又何尝不会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些看似永恒的东西,然而这些都是我们注定得不到的。 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难以阻止自己,从潜意识去努力满足这种对永恒的渴望。我时常希望能够留下一个永恒的片段,记录我的存在,这种愿望实现在性格里,使我成为一个恋旧的人,这种性格体现在行为上,使我成为一个有恋物癖的人。于是我会不敢尝试新事物,永远都去同一家理发店;于是我会保存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比如手中这份泰安地图…… 我也会有一些奇怪的癖好,比如走到哪里都会去当地的邮局,给远在北京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或者寄一份当地当天的报纸。又或者,这是因为我明白回忆的美妙,所以不断努力给自己留下可以追寻回忆的证据。 回忆,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和时间又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可以感受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为什么会有这些概念?这一切都归功于记忆。 人有记忆,才有过去的概念,而过去的经验通过身体机能的反射和人的神经感受,使人有了现在的概念,过去的经验通过大脑整合对未知情况的虚拟,使人有了未来的概念。 说回来,我很了解回忆的美好,期待多年以后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回忆自己传奇的年轻生涯的场景,然而,我的记性是很差的,我对此很苦恼,所幸的是我有一支笔,或者我有一个键盘,可以记录现在的记忆,可以在某个时间以后会过来回顾那段记忆。 所以,尽管我十分懒惰,尽管在内心斗争了上万次,但最终我还是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决定记录一下我的泰山之旅。 东岳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泰安境内,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古称岱山、岱宗。主峰为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雄伟高大,有数千年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我个人觉得要看文化去西安,要看风光去云南。范围缩小到山,中国有那么多名山大川,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照这个逻辑来说,也至少要看6座山才可以。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灵魂,要享受温情,我可以去爬家乡那座后山,要享受寒冷,我可以去爬大兴安岭。然而要看名山,就一定要附庸风雅,来爬这非常5+1座了。 道教中,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即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即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即嵩山)。 这五岳中,南岳衡山记录了文化,古往今来,李白、杜甫等古今的文人雅士、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都曾慕名而来,并留下大量诗词歌赋和石刻。西岳华山以山形峻拔高险著称。北岳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中岳嵩山名气大不过少林寺。 黄山是同去的师兄极力推崇的,有人说黄山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之清凉,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那么,泰山是什么? 泰山,古名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长辈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一”、“五岳之首”的美誉。孔子赞叹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汉的东方朔称“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访此山,并留下诗句。 泰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是齐鲁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在历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因此泰山经常是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汉武帝数次封泰山,而历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 泰安曲阜相距甚近,泰山和孔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泰山是山中的孔子,孔子是人中的泰山,坦白讲,这是一个逻辑循环问题。 那么,爬泰山,实际是去爬泰山的历史。(或者说去看历代人士用各种朝代留下的“某某到此一游”……) 记得中小学课本里面和泰山有关的两篇课文,《雨中登泰山》和《挑山工》,这次登泰山,由于天气的多变,差点成为雨中登泰山,在登泰山途中,也确实看到过为数不多的挑山工,让我不满的是并不走之字形,我多年建立的常识体系瞬间崩塌。 提到挑山工,对那时候课文的回忆中得到的信息,对我来说是坏消息,——泰山是以台阶著称的,而我不喜欢爬台阶。如果没有视觉上的盛宴,身体上的感觉只不过是晚上宾馆电梯坏了爬了30层楼发现没带钥匙又爬下来取钥匙再爬上去,而且这还是家建筑偷工减料不合格的宾馆,楼梯台阶都不一样高。 由于没有带相机的缘故,我们比普通游客登山的速度快了30以上,我们像定向越野一样在各个景物点自己给自己盖章,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三羊四豹和吃奶的劲儿爬上了南天门。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回马桥、步天桥、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朝阳洞、对松亭,都只是我记录旅途的标记而已。沿途最大的乐趣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看过了什么。 终于当我站在天街上,一边感觉身处云端一览众山小,一边感觉寒冷通过我湿透的T恤带走我身体的热量,我开始琢磨这次旅途的意义。 我不是名人,也没有自带斧子凿子,所以要在泰山上留下“陈宁到此一游”基本无望。(就算我带了,我也应该会在刻完“阝”的时候被警察叔叔带走。)所以我这次旅途的意义更多在于,我可以在游记中记录自己的想法,或是借助游记,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别人。前者我正在实现,后者能不能实现,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