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泰山之行 |
[游记]泰山之行 |
2007-07-16 hexun.com |
发表者: 文_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子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中第一课便是<雨中登泰山>,尹老师教授的第一首诗便是杜甫的<望岱> 此后我三次登泰山,两次都是夜里从红门一路上山观日出,由于比较疲惫没能仔细游览岱宗风貌.这次,我和毕在风和日丽的五月天里.从天外天广场坐中吧上山.坐车从西路登山,徒步从东路红门上山.车子在蜿蜒的山麓上行驶,几乎不见行人,峭壁上的爬山虎和松树以及透明如酿蜜般的空气让我第一次看见如此秀丽的泰山. 很快我们在中天门下车,这里又称黄砚岭是东西两路汇合之地.从此地北望岱顶,云梯高悬.我俩开始分工背负饮食和水,我一直抱怨她准备太多的行李.毕分担了大部分负重,开始出发! 中天门向前正是"快活三里",我理解是此处地势平坦,对于徒步上山的游客在爬过一半路程时能走一段如此的平坦的路程,心里一定是快活的.我们是没多大感觉的,随着熙熙攘攘的游人一起上山.我自己就满脑子的想尽快多吃多喝,消耗负重.于是每上几段台阶我便拉毕休息吃东西,速度便慢下来. 渐渐, 我们穿过"云步桥""五大夫松",我手里的东西轻了,游兴开始大增.以S型的步伐登山,很快到了"对松山",这是松树层层迭迭,双峰对峙,山风吹来,松涛阵阵.这时听到岱顶道观里悠悠传来的钟罄声,毕说她像到了西游记里场景.我只想赶紧上山,有时把负重的老毕落在身后,山势开始陡了,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盯着脚下,不停的攀登.我俩与几批游客时前时后的行进着."十八盘"就在眼前了,这是登山最难最险也最有价值的一段了,总1600台阶,分为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十八.我俩停止了嬉笑一前一后扶着路边的扶手攀登.低着头,弓着身,体会着爬山的劳苦与乐趣.累了停下调理一下呼吸,看看下一个目标.攀登超越再攀登超越.只想到达极顶我们才能停下看风景,这也是坐索道体会不到快乐.过了"升仙坊","南天门"就历历在目了,它是盘山道的尽头也就是胜利在望了.我和老毕鼓足劲一气登上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为三个"十八盘"的尽处,海拔1460米。我们身上有汗,顿觉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泰山》诗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为防感冒我俩进入南天门内,这里有庙一座,原为"关帝庙",神像早无,现名"未了轩",取唐朝诗人杜甫《望岳》诗中"齐鲁青未了"句之意。 继续前行过了宽阔的天街到了岱顶的标志性建筑,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最著名女神的庙宇。见到皂衣的道人和虔诚的香客,我们也上香礼敬.此处烟火旺盛钟罄长鸣,是道教一大圣地. 而后我们随一旅游团来到大观峰,听导游讲解.其削崖为碑,其上布满了历代题刻。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 725 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1008个字,唐摩崖"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大观峰和云峰上遍布题刻,唐刘仁愿、宋赵明诚、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历历在目。 置身霄汉、青碧丹崖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等大字与《纪泰山铭》互为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东上便是玉皇顶,供奉着玉皇大帝,也是泰山海拔极顶,东面的观日亭可望旭日东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庙前有无字碑,导游讲解为秦始皇封禅立石或为汉武帝立石,这二位皇帝见泰山上石刻无数,而感觉文字都无法描述自己的功德,特立无字碑. 而后开始下山,只感觉向脚下望去头晕目眩.我和老毕彼此挽着手一路奔跑.中途休息还品尝了泰山名吃煎饼卷大葱,纯正小米面制作,韧性很强.到了中天门我们从东路徒步下山,直至山脚红门. 这时候,双腿已经开始发颤,走路已经有些趔趄.只见路边小店两个老妪在包饺子聊天,其从容自在让我们羡慕.又隔岸望去,溪流丛林间掩映着座座红瓦白楼.真正在的泰山是属于这些山民们的,他们终年生活在此与大山一同呼吸,而我们只是偶尔路过,带走一丝回忆. |
转自:http://wenwenqidao.blog.hexun.com/3757547_d.html3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