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晋祠,已经是黄昏了。血色的夕阳把晋阳西南的悬瓮山打扮的分外妖冶,使冬季的晋祠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因为已近黄昏,晋祠里的人不多,往常游人如织的祠院显的格外清净。冬天的寒气把祠院的绿树绿草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房檐台角的堆堆积雪,又给古庙增添了不少灵气。主人请了一个导游为我们讲解晋祠的故事,而我则一心二用,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摆弄着手中的数码相机。 晋祠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是祭祀晋国诸侯王唐叔虞的专祠。后来不断扩建和完善,成为集儒、道、释于一体的祭祀祠庙。晋祠到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李世民曾亲笔撰写《晋祠之铭并序》碑,大诗人李白多次游览晋祠,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蛾”的不朽诗句。 进了晋祠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与其他祠庙没有什么两样的建筑布置,高大的庙宇合围着供认瞻仰和休憩的场地。而晋祠的建筑布置却显的大气、雄伟,配着严肃、高大的庙宇,安排了一些小桥流水般的小景,大气中透着小家碧玉般的妩媚。 导游领我们首先观看的是水镜台。水镜台是个古戏台,高悬着“三晋名泉”匾。导游说,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说的是这三处的匾额,是晋祠书法的三绝,都是历代的名人高手所书。金人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型平台,在晋祠中轴线上的会仙桥、对越牌坊中间。金人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四角的四个铁人,有2米多高,雄壮威武。铁人是北宋年间铸的,每人胸前的铭文都记述了一段生动的故事。 “鱼沼飞梁”是晋祠知名度最高的名胜,据说是国宝级建筑。古人把方型的水池称为沼,把跨水的桥称为飞梁,因塘水中有游鱼历历可数,上面又有十字形桥,故称“鱼沼飞梁”。导游说,“鱼沼飞梁”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这可纯粹的杜撰,桥下没有路,哪来的立交呢?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殿内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是晋祠中最古老、最壮丽的大型建筑,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宋代建筑。殿中神龛内端坐着头戴凤冠、身着蟒袍的圣母,相传与东魏高欢之妻是姐妹。参观古庙,我的一大兴趣就是欣赏楹联,因为越是出名的古庙,其楹联越珍贵。圣母殿前廊的匾额是清朝同治、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所题写,而我比较欣赏的是清同治年间大学士祁郡藻的一副:“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联题的如诗如画,字写的苍劲有力。 天逐渐暗了下来,催促我们走马观花,快看快离。“望川晴晓”、“仙阁梯云”、“石洞烟茶”、“莲池映月”等内外八景和难老泉等“晋祠三绝”已经顾不上看了,看来如果要仔细研究的话,只能再来一次了。向回走,回首望,突然发现两棵形如卧龙的柏树横卧在苗裔堂前。导游说,这两棵古柏树植于周代,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因为是同年所植,所以叫“齐年柏”。崂山、泰山都有许多的古树,而年龄这么大,形状这么奇特的古树我还是头一遭见。怪不得这对古树也被列入了晋祠八景。 出晋祠大门时,在小贩手里买了本《晋祠诗词》,里面全是名人大家有关晋祠的大作。摘一首,作为这次走马观花的结束。 游晋祠 吴珂鸣(清) 尺土千秋号晋墟,遗封独祚剪桐书。 题碑字识贞观额,溉野泉分智伯渠。 社鼓儿童迎圣母,荒烟风雨锁王居。 临流永日堪移赏,爱煞禾香拂笋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