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太原游记:冀晋第三站:阎锡山故居、晋祠

[游记]山西太原游记:冀晋第三站:阎锡山故居、晋祠

2008-06-10    17u.com

一、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 1883年10月10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O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辛亥武昌起义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

「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采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面政策。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佔山西後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阎锡山很聪明也很勤奋,具有一些远大得理想和实干得作风,也为当地做了很多有意义得事情,但他不是一个坚定得战士,在重大得革命立场上,他的一生充满了保全与徘徊。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的规模。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各昌春接)、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子明慈幼院,大小共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700余间,总占地面积 3.3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先生题给阎锡山的“博爱”

从二楼拍的入口第一个院落的情景

在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又叫昌春楼。这座楼高三层,飞檐凌空,青瓦红壁,登楼俯视,全村尽收眼底。得一楼前可通都督府,后则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

得一楼本身颇有一番来历。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奸雄袁世凯就窃取了胜利果实。阎锡山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改换门庭。他通过种种手段,打通种种关节,三次面谒袁世凯,终于取得了袁的信任。1914年5月,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同武将军”。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阎锡山因劝进有功,又被袁封为一等侯爵。当时这座小楼刚竣工,便取名为“得一楼”,意思是得到一等侯爵的功名了,以资纪念。

故居里面立了很多石碑,上面很多都是写得类似“家训”之类,通俗易懂,不失为故居的一大特色,本碑上面书:“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

二、晋祠

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是文字记载中晋祠的第一次大扩建。北齐后主高伟曾改晋祠为“天崇皇寺”。唐朝对晋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诗仙李白亦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五代年间,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晋祠又被称为“兴安王庙”。宋太宗灭北汉,虽毁掉晋阳古城,但在晋祠则大兴土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其中包括圣母殿,并刻碑以记,仍名晋祠。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晋祠曾一度改名为“惠远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晋祠之名得以恢复。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91066.html62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