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太原游记:山西晋祠 |
[游记]山西太原游记:山西晋祠 |
2008-06-10 17u.com |
山 西 晋 祠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 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 清刘大鹏《晋祠志》 由太原城出西南数十里,便是晋祠。就地理位置而言,晋祠上受悬瓮山之荫庇,下得晋水源之滋养,龙盘虎伏,地灵物胜,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水造化。或许是时间跨度的冗长,文化积淀的厚重,又与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渊深联系,使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周成王姬诵平定北方唐国叛乱后的一天,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玉圭”,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典礼时用的器皿;而“桐”与“唐”古时为同音)形状,说了句“要让弱弟姬虞去做唐国诸侯”的随意话。没想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的吏官,当即请成王择吉日立虞姬为唐侯。成王辩解,自己是开玩笑,不能当真。吏官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颂之。”于是,成王遂正式封姬虞为唐国诸侯。后被作为“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按照兄称伯,弟称叔的惯例,姬虞又称唐叔虞。晋祠就是唐叔虞的祠堂,由于唐叔虞是西周晋国第一代诸侯王,则又叫晋王祠,后称晋祠。山西省之简称“晋”,盖出于此。 晋祠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治国有方,造福人民”的功德而修建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沼西际山有唐叔虞祠”的记载;北齐魏收的《魏书·地形志》亦见“晋阳西南有悬翁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有晋王祠”的描述。拂去历史的尘埃,晋祠形成了今天的“三绝”、“八景”、“三大国宝建筑”规模。早在东魏、北齐时期,高欢、高洋(北齐文宣帝)父子以晋阳为别都,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建造了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景观。由于北齐帝崇信佛教,于天统五年(569)改晋祠为大崇皇寺。 隋开皇年间(581-600),晋祠南面建起了舍利生生塔,这是北齐大崇皇寺的延伸。据说,李渊、李世民晋阳起兵反隋之际,曾于晋祠祈祷。夺取天下后,因起家于唐叔虞封地古唐国,故定国号为“唐”。在晋阳起家的还有战国的赵襄子,汉文帝刘恒,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时谓“太原公子”的李世民曾亲笔撰写《晋祠之铭并序》碑,被誉为晋祠的镇祠之宝。大诗人李白也曾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动人诗句,为晋祠增色不少。 到了宋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三下河东,焚毁晋阳城之后,又用5年时间大修晋祠,为的是藉晋祠以积功德,保大宋江山的长久稳固。宋仁宗赵贞又于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加祀叔虞之母邑姜;熙宁年间(1068-1077),加封邑姜为“昭济圣母”;崇宁元年(1102),再加封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宋元祐、绍圣年间,有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造铁人,以壮圣母仪威。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又在圣母殿堂之东修建献殿三间。自此,晋祠以圣母殿威主体的布局日渐形成。 晋祠在金元时期叫汾东王庙或惠远庙,明洪武四年(1371)后,又改名晋源神祠。明清两代先后在晋祠修建了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建筑,形成了今天左右结合的中轴线。从元至清,又在圣母殿南北修建了昊天神祠、老君洞、东岳祠、三清洞、吕祖阁、王琼祠等许多道观庙宇。至此,晋祠已远远超出了唐叔虞母子专祠范围,于是邑人高汝行(曾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遂改晋祠为晋祠庙。新中国成立后,晋祠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不断地翻修、扩建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今天占地46.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园林公园。 这是一个仙境般的去处,但见殿堂庙宇,古木掩映;高阁崇楼,依山而落;廊桥亭榭,幽咽泉鸣;雕栏画栋,古色生香;篆刻碑文,佳词丽句;词诗书法,题咏如新;匾额楹联,神采飞扬。这里有长流不歇的难老泉、有如巨蚺苍龙般的周柏、有圣母殿那神态婀娜的宋塑侍女像组成的“晋祠三绝”;有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的“三大国宝建筑”;有《晋祠之铭并序》碑刻、《大方广佛华严经》石幢、《柏月山房记》砖刻的“晋祠三铭刻”,还有如诗如画的“晋祠(内外)八景”。单听那些景观的命名,就让人为之神往。内八景分布在晋祠之内,名曰:望川晴晓、仙阁云梯、石洞茶烟、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胜瀛四照、难老泉声、双桥挂雪。外八景则散落在祠庙墙垣之外的四周,即:悬瓮晴岚、文峰鼎峙、宝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堞、四水清畴、大寺荷风、桃源春雨。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美景,才有“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这样的记载。
|
转自:http://ct.17u.com/blog/article/129425.html4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