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祠游记 |
[游记]晋祠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稍作比较,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据导游讲:此金人为三晋的守护神,所以历经八百年,迄今明亮不锈。每年初一、十五当地百姓会争相摸此金人,祈求赐福。摸有规矩,男左女右(男士用左手,女士用右手),一般以摸金人双手及腹部赐福,摸不可多,不超过三次为宜。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其余三座铸造工艺明显超过民国铸造那尊,身体比例和衣服花纹都要胜过民国铸造许多。 金人台西边这座对越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即1576年。它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而且它的问世饱含着一段母子情深的故事。 相传,明代书法家晋祠附近东庄高应元为治其母亲偏头疼顽症,到吕祖爷面前求签,所求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意为应在晋祠内建筑点什么,方能消灾去病。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少了牌坊。所以,决定建一座牌坊,地址就选在圣母殿前不远处献殿和金人台之间。计划中的牌坊比较小巧,但动工后不久母亲的头疼病就好了,因此高应元更改计划,改建成如今这座高大的牌坊,取名“对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 “对越”一词源出于《诗经》,原义是报答宣扬祖先功德,这里寓意报答宣扬母德高尚,母亲在这儿既指唐叔虞之母邑姜,又指高应元之母。 对越牌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恰似牌坊的两翼,使中轴线上的建筑不显得孤寂,而为之增色不少。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同时铸造了一口高2米,外径1米多,壁厚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献殿全殿未用一根钉子。 站在献殿月台西看,宏大的圣母殿前有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这就是晋祠古建中的又一国宝——鱼沼飞梁。 古人对水塘的命名是,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众多,所以取名鱼沼;沼上架十字形板桥,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所以称飞梁。 鱼沼飞梁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道:“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后人……蓄以为沼……结飞梁于上。”这说明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现存建筑,沼中八角石柱和柱础仍保持北朝风格,但整个架梁皆为宋代遗物。与圣母殿同修于北宋时期。本世纪50年代初进行翻修,并增加了上面的大理石护栏,使古桥焕发新颜。沼***立石柱 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惟独此桥连通沼岸四方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十字飞梁的形制构造是国内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孤例,因而极为珍贵。 鱼沼飞梁东侧这对铁狮亦是宋代作品,铸于宋徽宗政和八年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据记载,宋代以前晋祠并无圣母殿。传统上认为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但据最新考证,大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一九年(公元979年-984年),距今已有 大殿的结构与形制甚为独特。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阔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圣母两边这4位少女,显然可说是圣母的贴身丫环。而前面这两位宦官大概是负责传令的;看他们的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音。 圣母北侧面北的这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赞。可是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反映出她内心的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她的动作和内心,并且大加赞赏。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fbb2601000apy.html3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