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1980年游五台山日记 二 |
[游记]1980年游五台山日记 二 |
2008-03-02 17u.com |
1980年游五台山日记二 1980年4月27日 早晨,一睁开眼睛,窗外射来强烈的光线照得人眼花,黑夜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我做梦也想不到一夜之中,山沟来了这么大的变化,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世界一片洁白,银装素裹装点着山林大地。 站在小院当中,我惊异地看着大自然的器官,任雪花落了满头满身。山风也借着雪势呼啸着,卷起一串串雪的长烟顺山梁而下,这就是山区天气无常的变幻,雪呀,总是施展不够它的威风。 老乡告诉我们,这样的大雪天是没有人上山的,当地人也不敢在这种天气出门翻山,老乡劝我们在山里住两天,等雪停了再走。天哪,我一共就有七天的时间,在这里枉然消耗两天怎么行呢?走,我坚持着。 雪似乎小了一些,它可能也鼓励着我们在这漫天皆白的时候翻过雪山,我们整理好行装沿着老乡指引的路出发了。下了小村滑溜溜的土坡,就是一条小河,河水在石缝中流着,它可不在乎下不下雪。雪花只要一接近热气蒸腾的河水,就会消融在顷刻之间,汇同这欢乐的小河一起流向远方,我们在石头上笨拙地跳着,终于过了小河。 在山脚下无从寻觅山上的小路,只能趟着积雪尽力辨认上山的途径。虽然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心中却有无限的感受。不够用的眼睛也四下张望,欣赏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情画意。 这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是不易见到的,站在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下,我深情地眺望着,这风雪弥漫的大地,山林。远处的树林在风的摇撼下仍挺立不动,因为它们是一条林带,是一个整体,而我们要战胜雪山,也要靠五个人组成的集体。 爬山是困苦的,也是愉快的,林阳在前面开路,他象灵活的山羊一样在石间穿来穿去,寻找着蹬身的捷径,我跟着和平在后面压阵。我们女生跟他们比起来就略差了一畴,时时用脚探索着,找一个枯草丛下脚,以防滑倒。尽管这样,和平还是摔得象个雪猴。 在一个岩石窝里,有一个避风向阳的好地方,大家高兴地决定休息一下,我们坐在塑料布上,把鞋子晒在地上。鞋和袜子早已湿透了,和平他们都把两双袜子穿在脚上,此时只好脱下一双晒起来,看来这个主意出得不怎么样。 分吃了林阳带来的巧克力,我们又出发了,和平把袜子挂在身上,成了袜子将军。不知又走了多长时间,终于爬到了山顶,雪山被我们征服了。站在高山之巅,大自然又为我们展现了另一派景色,强大的山风把山这边的雪吹了个精光,裸露的山梁上是一丛丛荒草和山石组成的北方山区特有的黄褐色基调。 远处苍烟寒林,一条小路从山下小村一直延伸到远方,“塔”,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啊,是塔,在远处的小山坡上,在雾霭之中飘渺,时隐时现。老乡告诉我们,这塔坐落在台怀镇,到了山顶看到塔,就朝着这个方向走,还有十几里路就到了。 我们欣喜若狂的向着山下跑去,全不顾脚下有没有路,爬了半天的山竟然在顷刻之间就下去了。出了小村沿路而下,路的两旁一边是山一边是河,山岩陡峭,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着叫不出名字的小树。它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绽露着铮铮硬骨。山泉从它旁边流过,又冻结在瞬间,这条玉带就为冬日的山林增添了一条色彩。 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林,这是常绿的松柏在向大自然挑战,它们已经在悄悄地更换新枝,呼唤着春风春雨。走到近处,一个巨大的牌坊映入眼帘,深红色的柱子,金黄的琉璃瓦顶,在一片绿色之中是那样显眼。《清凉胜境》几个大字把我们带进这梦境的世界,到了,这向往已久的地方。 我们沿着石阶步入庙宇,一个身穿袈裟的和尚把我们引入住房,老和尚热情地迎接了我们,给我们做了一顿饭。这饭足足摆了一桌,按照老和尚的规矩,我们盘着腿坐在炕上的蒲团上,分坐在小红条桌的两侧,饱餐这顿饭。 尽管人已经很饿了,可饭菜的滋味实在不怎么样,面条里的圆白菜干是一股泔水味。饭后寺里的主持和尚和我们聊天,他是四川人,早年出家后到五台,寺里还有个云游和尚,自称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三十年代末弃家削发,遁入空门。 他似乎有些学问,给我们讲了一些佛学的辩证法,还和我们谈到五台山是佛门弟子向往的地方,他们都以能到五台山而高兴。因为五台山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方。据说,当年有两个印度和尚到中国,看到五台山酷似佛祖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故在此地修建庙宇。佛教从此传入中国,所以五台山的地位才这样重要。 告别了清凉胜境,我们向台怀镇进发,不久就看到了远处的白塔和村庄相隔着一片平坦的耕地。白塔从平地拔起,更显得雄伟高大,微风中,塔角上众多的小铜铃发出轻轻的叮当声,在静谧的庙宇之中是那样撩拨人的心弦。 我欣喜万分地朝白塔跑去,全不顾翻起的土地在向我抗议,这深山中的白塔竟和北海的白塔相似,好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只是北海的白塔坐落在皇家花园,显得雍容华贵,而这里的白塔置身于山林乡野,显得朴实,洁白无暇,似有村姑的美色。待我们迫不及待向庙宇爬去,已是暮鼓敲响,庙要关门了,只好转身回去,明天再来吧。 该找住的地方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是出门人的铭言。山下面的庙宇之中设有五台山旅馆,是利用香客的住房建成的,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要价却能使你大吃一惊,居然每人要两块五,摸着腰里的二十几元钱,不禁望而生畏。 于是我们又到了公社大车店,正赶上公社开会大车店里的大通铺也没有了。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我们在粮库找到了住处,这里是给交售粮食的老乡准备的,估计很可能不要钱。真让人高兴,天无绝人之路啊。 土炕也许就是这里的通用床,招待所里也是炕,我们住在隔壁的两个屋里。好心的保管员给我们四根小孩子玩的小红蜡,原来这里没有电,这回我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了安身之地。 刘涵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他过生日,我们高兴地为他祝寿,炕上摆满了丰盛的晚餐,昏暗的蜡烛光丝毫没有减少我们愉快的心境,多么有趣的一餐呀,在这远离家乡的寒舍之中,心中的热驱走了早春的严寒。祝贺你刘涵,在这偏远的五台度过了一个永远难忘的生日,这年轮上深深的一圈刻痕。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30424.html3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