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风雪登雁门关 |
[游记]风雪登雁门关 |
2008-05-22 sina.com.cn |
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西顾宁武关,偏头关,东望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千里巨防与外长城结成巍巍北障。关于雁门关的文字数不胜数,它的名字是铁与血的结晶。 身为雁门关脚下的人,每年都有几次机会去雁门关。交通的发达,使得登雁门关成为一件极为便利的事情。无论是走旅游路,还是走高速,车几乎直达山脚。山上的建筑存留下来的很少,长城已基本毁坏,所以每次上山,除了惆怅还是惆怅,这座千年雄关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它的名气,巍巍不倒。 昨天,我们编撰《雁门关志》的人去考察雁门关。天气预报上要降温,降雨或雪。但车已经联系好,人也都通知,所以尽管天上已开始飘着小雪,我们还是出发。去的人员有风景区副局长孙跟绪、王杲升(原宣传部部长)、崔焕奎(代中退休教师)、杨继兴(原新闻办主任)、冯湘(原档案馆馆长)、范复元(旅游局书记)、白季庚(教育局老师)、李东东(旅游局导游)、司机和我。因为下雪,路不好走,所以选择从高速路到山阴,然后走208国道绕到雁门关。一路爬山,雪越来越大,过了雁门关隧道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白了。景区的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们进了雁门关村子,村子里也一个人也没有。雪很大,风也很大,所以雪看起来是横着下的。下了车,寒风一下刺到骨子里。几个山上的导游看到我们,跑出来,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捂着帽子。上山的时候,能见度特别差,高大的关楼和群山一点也看不见,只有漫天的风雪。进了关楼的城门里,没雪了,但风更大。以前最喜欢这里,巨大的青石铺的路面上有深深的车渠,很有沧桑感。现在寒冷和烈风催赶着我们,出了城门,又是一个风雪的世界。范书记带我们到了弄好不久的展览室,里面是有关雁门关的图片。我对这些不感兴趣,却很喜欢这些巨大的屋子,它们都是用条石砌成,屋顶也是石头的,很粗犷,像雁门关上的东西。别人在里边看图片的时候,我出了屋子,走到一处悬崖边,马上被风吹的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不自觉退了几步,悬崖下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白茫茫一片。整个雁门群山被风雪夹裹着,寂静中有一种声音,战场的声音。古代的时候,御寒的只能是棉衣,春天应该是山花灿烂,而士兵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外面是铁做的铠甲,雪也这样下着,落到铠甲上面,没有马上消融,而是结成厚厚的冰。他们不能有一刻松懈,或许,山下正有一队匈奴或契丹的来犯着,趁着风雪在慢慢地挺进。顺着展览室边上陡峭的台阶上去,是李牧祠。这个当年赵国名将的祠堂相传规模特别宏大,现在只剩下三间或五间后来盖的房子,只有房子前面的两棵松树和几块石碑,有些落寞,有些寂寥,风雪此时显的更加密集。出了李牧祠,有两个石旗杆,在别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它也和脚下的石狮子一样,沉默了多少年。最后一次升起旗,应该是宋朝吧,杨家将在抗击金国。城楼都没有上去,雪和风太大了,出了城门,我们刚才走过的脚印都被雪淹没了。往前走了几步,高大的城楼看不见了。进了村子,还是一片寂静,前几年因为要开发旅游,本来不大的村子,大多数村民已经移民搬迁,他们留下的房子还在,有些保存的还很完整,都是用石头砌的,尤其是院墙,几乎没用泥,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没有人住,玻璃已经没了,人们用树枝插在窗户上。还有些毁坏了,只剩下一堵墙或半间房,但它们和你在山下看到的房子绝对不一样,它们一样让人感到沧桑。村子里的树不少,都是粗大的柳树,长的很张扬,没有山下那种妩媚的样子。有一处房子屋顶上有一个锅,是收看卫星电视的。我推开需掩的门,是一所废弃的学校,没有声音,却有一条扫开的路通向一间屋子,路上已有了薄薄的雪。没有打听这个村子的来历,我猜想他们是戍边军士后人留下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fb30101008z1f.html2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