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帖子大中小 发表于 2007-5-12 15:52 只看该作者 游普救寺―――感受《西厢记》 游普救寺―――感受《西厢记》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所以去普救寺前,又看了一遍(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唐)元稹的《鸎鸎传》。《西厢记》.实脱胎于《鸎鸎传》,后者是一出悲剧,但中国人没有欣赏悲剧的传统,总想把它弄成大团圆的结局,于是《西厢记》应运而生。在《鸎鸎传》后面,如鲁迅所说“加了个光明的尾巴”。 早有研究者指出,元稹的《鸎鸎传》所构建的张生和崔鸎鸎故事实际是他本人的一段风流韵事。元稹的诗虽与白居易齐名,但其人品则相差甚远!《鸎鸎传》中的张生与鸎鸎偷情往来先后达二个月之久,后来他赴长安赶考落第(根本没有中状元这回事!中状元哪能那末容易?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动不动就中状元很是可笑!),滞留长安。此时鸎鸎还对他一往情深,给他捎去思念之信及玉环等信物,信中有“。。。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之句。张生却以此信传给朋友看,以示炫耀。然而张生此时萌生始乱终弃之意,《鸎鸎传》中说“然而张志亦绝矣”。他玩弄妇女始乱终弃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借张生之口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他把责任完全推给对方,自己反倒一副无辜的样子!故事的结局是:“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后来他经过鸎鸎丈夫家时,居然还想去骚扰,“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当然遭到鸎鸎的断然拒绝,还不止此,他还自我表扬道:“时人多许张生为善补过者。”你看元稹这个人竟卑鄙无耻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令人作呕。我们今天在社会上似乎还能看见这种人的影子。 王实甫的《西厢记》给元稹的《鸎鸎传》装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张生赶考中状元,回来洞房花烛夜来个大团圆。以后的才子佳人小说以此为模式,层出不穷了。所以我更喜欢《鸎鸎传》而不喜欢《西厢记》,因为前者是悲剧,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而后者的喜剧却是对社会丑恶的一种粉饰。 去普救寺是在下午回西安的路上。普救寺在一高台上,在此东望中条山,西临黄河湾,令人心胸开阔。普救寺建于隋代以前,隋时叫西永清院,五代时才改为普救寺。经历代兵火、地震的破坏,解放时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1986年按原样修复。 图2387: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