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梅、潮、汕游记之三客家围龙屋 |
[游记]梅、潮、汕游记之三客家围龙屋 |
2007-07-30 |
-- 6.19-20梅、潮、汕游记之三客家围龙屋 令人称奇的是,联芳楼的隔壁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一中一西两座客家围屋伫立在新联村的夕阳下,向我们讲诉客家人的传统与时尚。 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 围龙屋始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挑选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客家先民营造围龙屋,融进了“龙、局、水”三大要素:依靠地势脉络为[龙],选择宽阔基地为[局],利用溪流湾环为[水],故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禾坪和一口半月形池塘,池塘除养鱼外,当失火时,还可以灭火。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构成马蹄形的后围,故名[围龙]。后围与主楼间有一块封闭的高出地面的斜坡地,一般称之为化胎,取其地势变化而有胎息之象意。在围龙外的小山坡上一般有整片的竹林,堪舆学上称之为风水林,这部分虽无建筑物,但依习惯亦属宅地范围。前面的半月池以及后面的围屋在建筑要素中,有“后山枕藉、前临川水”的特定情境。围龙屋在建筑上都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柑榄屋、云南的一墩屋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 围龙屋的作用主要是防御,客家人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徙和苦难的民系。每当中原或新居住地大动乱一次,客家人就要迁徙一次,社会政治状况是客家人迁徙的动因。如在历史上大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或农民起义或大灾荒等引起客家先民的南迁。至清代又有因“迁海令”或“湖广填四川”等政治原因造成客家人第四次迁徙。从客家人的分布地域可知,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所谓“逢山必住客”。在广东,客家人住在粤北、粤东的山区,而广府人住富庶的珠江角洲,福佬(潮州人)住肥活的韩江三角洲。客家人不仅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而且面对新迁地的土著,其中有少数民族,难免引起摩擦。所以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要在新居地站稳脚跟,必须保持姓氏的宗族关系,以血缘关系团结起来,与天斗 、与地斗、与人斗。为此,必须建造便于聚族而居,且防御性极强的围屋。一个大围屋,就是一个小城堡,一个生息武卫的营盘。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逼使客家人局促在一个大围屋之中,只有围屋才使客家人具有安全感和获得生产与生活上的自由。 我们见到的这座围龙屋只有一围,现住一家三口,母女二人很热情地泡茶给我们喝。闲聊中我们得知,每逢过春节,海外的族人就会回来,有一百多人,很热闹的。 如果不是有机会来到这里,真的无法了解广东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也怪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参加这次活动,本来纯粹是消磨时间,游山玩水,但胡一刀给我上了一课。他说活动前要做足功课,了解自己要去的地方,了解你的组织者,活动中要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困难,不要依赖别人的帮助。细细一想,人的一生不也是这样的么? |
原始链接:http://www.free2go.org/cwclub/printpage.asp?BoardID=13&ID=24505 |
转自: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