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东河源美丽客家乡村-苏家围游记(17-18) |
[游记]广东河源美丽客家乡村-苏家围游记(17-18) |
2007-07-16 0762bbs.com |
17.客家文化 谁都知道客家的居民所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以及云南的“一颗印”,是中国古代五大特色居民建筑。我一直想寻个机会去探寻客家文化而 苏家围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我怀着激昂而又快乐的心情走进了苏家围。恰好今天是苏家围被誉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的挂牌日子。让我切身体会了客家人的舞龙、迎新娘的贽场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客家特产、有客家菜、手工玩具等。 进入苏家围要经过“迎亲桥”,然而“迎亲桥”的由来,是因为以前这里只有一座桥通往苏家围,而每一次苏家围人们的大喜日子都会到桥头迎新娘,从而取名为迎亲桥。 而别有特姿的莫过于迎亲桥左侧的大水车了,水车把河里的水托至半空,有一些水漏出来,时风一吹,散下柔柔的细雨,身临其境,享受着柔雨的沐浴。那种感觉那种美的享受,是难得的。 而有客家文化内涵的,就数眼前的苏家围古屋了。据记载这建于明朝成化17年建成,至今已有520多年的历史了,是河源市保存最完整最有历史人文价值和学术的一座客家民居。而且这里一直聚居着苏东坡的后裔。。 于是,带着好奇的心走入了苏家围攻古民建筑。这里的建筑物墙基都是田红石板砌的,而墙体则是大青砖构筑。整个古屋分配有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没有上堂、中堂、下堂、厢房,横房和天井;而且地势也是前低后高,这样有利于排水、防湿。在堂上都有大梁撑看屋顶,梁柱和瓦角都有精致的雕刻,墙上更有美丽的图案。屋里放着许多古时用过的东西有花桥、床等。 而外围三面都是江河,另一面是荷花池和禾坪,这在古时能够很好地防御敌人和土匪。据听说,正是由于这有利的地势和客家人的团结曾经打退过敌人,而且也未被土匪洗劫过。 苏家围古屋座落有序、布局规整、既有中原古朴遗风、又有粤北山区特色,融入了科学性、实用性、防御性和奇妙物理性,显示了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 别了古屋,沿着江边的小径,穿越竹林,便能远远看到一棵大榕树——成功榕。据说这里曾经是苏家围壮年男子练功的地方,因此而叫它作武功榕。继续沿着江边走就能到了鸳鸯榕和梁祝榕,而旁边就是“东山学堂”的遗址,“东山学堂”是苏东坡的后裔所办的,至于是那一代就没有具体的记载了。 穿过丛林便来到荷花池,而这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没有前面宏伟的景观,也没有前面那一片片青青翠的竹林、花草;却是一幅萧条的画像,因为是冬天所以荷叶全枯了,但恰恰映衬了整个苏家围的景色,给它增添了一道多姿多彩的景色。 东江的水东江绿,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两岸清幽景色令你陶醉。望着下游那一大片芦苇,江风吹过,芦苇一起一伏,别有情趣,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地想起一句诗:江亭上面凭栏望、两岸风光尽醉眸,儿童戏水、渔翁打鱼,真是河滩两岸风光好,处处飘香处处函。 在苏家围我知道了为什么客家是中国汉族一支优秀的民系,是因为他们有着志向高洁勤劳节俭、淳朴好客、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 18.览苏家风韵 05语教(2)班 陈送群 如果长期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工作狂不妨抽个时间去郊外活跃一下筋骨,是一个不错的劳逸结合的方式.苏家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地方,来吧!跟我们的镜头走吧,保证你乐而忘返. 东源苏家围家乡村旅游区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23公里,地处在东江与久社河交汇处,三面绿水依依,十里翠竹绵绵. 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只要你置身其中,就会被它的古老、深沉所吸引,苏家围人秉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将其交汇于岭南的天地中,至今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来到这里第一道风景:“迎亲桥”。“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亲人一样迎接朋友的到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全是一些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听人说,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但是听人,这里的建筑可有研究了。 过了桥,可以看到一家很大的围屋:东山苏家祠,听说是最古老的,而且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居民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在东山苏家祠中,很明显地看出当地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定势观念。其中“客家村性别文化展”就是一个趣味盎然的景点。有上灯、姜酒、洗澡等日常生活习惯的重男轻女的识别,在游中可以学到一点知识。 出了东山苏家围,就在围里乱转了,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到处搜刮,随便的看了一下紫苏围。往前走可以看到几棵千年榕。有鸳鸯榕、红豆榕,可以乘一下凉,听听客家人树下发出的幽古之情。然后,就沿着古老的石道走,看着江边的景色,其村民乘木盆漂流于水上摸鱼,其乐融融。 到了东山书院看着曾经辉煌的书院,现在也只是一堵堵的泥土墙,一动不动的挺立在那里,像在回首着她的过去。过了书院,居然有事实胜于雄辩新建的房子,挺大的,和周围的环境极其的不适,显然是后人为赋新辞,勉强而建的。怀着好奇之心,走了进去。哦,有人在“闹洞房”,原来是苏家围的民族歌舞表演馆。 出了表演馆,就可以看到客家古老居民的“娘家作坊”。好静的客家女以茶叶、芝麻、花生和各种香料用手工研磨而成的客家擂茶,听听那客家妹子即兴表演唱的客家山歌。 沿着小路,穿过了一个民居,踏过了一口有24小节气的池塘,就快到了村口,可以看到一道道特殊的标语风景,有什么“粉碎四人帮”之类的。这是保存有建国以来50多年遗留和各种标语口号,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50年来的历史变迁。 古老、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了一个南中国的画里乡村。“阡陌相连,鸡鸣犬吠”,几百名苏民后人居住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又是一处桃花源! 不错,苏家围确是一个既有“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又有“江风、竹影、对歌“的水乡韵味。它将是一个以乡村风光为基础,以地方文化和民族为特色,集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今天,我们作为苏围的客人;明天,我们不妨也邀请苏围人到我们大都市里,相互交流交流文化,促进人类的进步吧! 跟了我们的镜头走了一圈,有没有心动?里面还有更多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来探索。考虑一下,来这里散散心,受益无穷…… |
转自:http://www.0762bbs.com/thread-22013-1-3.html6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