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东河源最美丽乡村-苏家围游记(9-10)) |
[游记]广东河源最美丽乡村-苏家围游记(9-10)) |
2007-07-16 0762bbs.com |
九.游苏家围记 06文秘1班 王丁娴 星期六这天,新芽文学社组织社员到苏家围去旅游观光。 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有“南中国画里的客家乡村”之称。 一下车,视野就变得十分宽阔:平阔的田园、四周若隐若现的农舍。我们步行完一段摆满各种农产品及工艺品的石子小路,呈现在眼前的是“迎亲桥”。站在桥头可以看见桥下毫无声息地流过的河水以及对面转动着的大水车。 过了迎亲桥,一个类似客家女着装的导游把我们领进一间古屋——乡村性别文化馆。这间充满着古老气息的屋子里面挂着许多文化图片,主题是“隐喻男女”。我们从图片上了解到“隐喻”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而“隐喻男女”是客家乡村的一种文化事项。导游小姐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古时候娶亲生子的礼节风俗以及深刻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挂着的图片便可以反映这种情况:首先,“花轿的沉重”,说的是客家女过门后,必须生男孩——“事宗庙”,必须守贞节——“灭人欲”,如果忘廉耻,则以猪笼沉江;“阳光下的尊卑”,这一幅图画所说的是晒衣服时男子的衣服一定要晒在上面,妇女的则要晒在下面,因为妇女被看作不吉之兆,不洁之物,如果在男人之上就会克夫,惹祸招灾;“月光下的尊卑”所说的是洗澡时男的用的是木桶,女的用木盆;“姜酒说性别”这幅图片则有“姜片指女,姜条指男”的说法。这一系列的图片无不反映出旧社会客家妇女的低微及重男轻女思想的腐朽。让我们对古时候那些妇女深感同情同时也对旧社会的做法无比痛恨。 从“乡村性别文化馆”出来,我们跟着导游从左边的小巷绕过去,参观了永思堂(东山苏公祠)和义峰苏公祠,我们从中了解了苏氏宗族八百年的简史,还欣赏了客家女风采摄影展。经过义和街我们知道了它的演变史。 随后,我们跟着导游来到翠竹环绕的山歌台,导游在这一展身手,唱起了山歌,歌声柔美细腻,饱含客家风情,连旁边的“武功榕”也抖起了笨拙的身躯。经过红豆树,沿着石板路走下去,我们依次参观了“东山学堂”遗址、“义江古庙”遗址,接着我们便来到了客家娘坊,并在旁边的客家民俗表演馆观看了客家婚俗趣味表演,令人欢笑不绝。 导游带着我们继续前行,我们可以看见一排顶着斗笠的竹竿,每根竹竿上面都刻着一个节气,并附有风调雨顺歌,这便是农事四季廊。农事四季廊的两边是客家风水鱼塘,塘内的荷叶已枯萎,显示出初冬之象。右面还有一间名为“东坡食府”的饭店,门口挂的对联是:食府佳肴宾客扬,学士文章众文赞。是为食学相容。 这里的一道道风景让人目不暇接。沿着对面的乡村餐馆前行,便到了荷花池,里面的水仙花此时还长得茂盛。这边最引人注目的不过是那棵姿势挺拔、枝干连绵的千年古榕——“狮子榕”了,因此许多游客在此处留影,好不热闹。 当我们看完亭子里的历史标语文化展,也就基本上把苏家围游完了,尽管个个都觉得意犹未尽。 翠竹、石路便是这里的基本特点。苏家围不愧被称为“南中国画里的客家乡村”。这里所说的八景:古渡榕荫、五显神光、亭下渔歌、黄石樵归、古庙钟鸣、仙井峰峦、花轿春望、笔峰夕照“把乡村描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 此次游览不仅让我们饱览了优美的田园风光,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乡村历史文化,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阅历。 十.游苏家围 06楼宇 何秋平 早就听说过苏家围这个地方,只是对她不了解,后来听说苏家围以苏围村(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为依托,文化底蕴丰厚,且富有客家特色。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到苏家围一游。 苏家围是一个古老的乡村世界,那里保留着许多古建筑物。据说,苏家围古居民建筑,是整个河源市保存得最完整的,最具有历史八文价值和学术的一座客家民居。也许和苏家围的缘分真的不浅,第一次来就逢上了苏家围荣获“广东最美丽乡村”称号的挂牌仪式,于是游兴又添几分。 苏家围的景色很美丽,连桥的名字——“迎亲桥”,都起得很特别。 过了迎亲桥,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迎亲桥左侧江边的水车。这里的水车很大,被托到半空的水流出时经风一吹,散下柔柔雨丝。身临其境,享受着柔柔细雨的淋浴,那种美的感觉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 客家人是喜欢聚族而居的。在远处看,这里的房屋的建造确实不失这种特点。别了水车后跟着导游往右走去,和众人穿进了那一片古老的瓦房,瓦房里的巷能通到每家每户。里面虽然没有太多的摆设,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几乎每一面墙都挂有牌子,那些牌子记录着古老的客家的人情风俗和沧桑的历史发展。这里是苏家围,自然少不了挂上苏轼一脉的家谱。 除此之外,老屋里还有已有五百年多历史的永思堂和光化堂。相传永思堂是朱元璋皇帝颁布宫宅的建筑规格而建造的,其建筑上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老屋出来以后,顺着江边往上走,穿过竹林便到了古榕树下。榕树很老,不知已有多少年,只知道它叫武功榕。武功榕很大,已是冬天,树叶并不婆娑,以至于比起枝繁叶茂时候,不免逊色几分。武功榕虽处较偏的地方,却也少不了有人卖吃的。因而,榕树下虽算不上热闹,却也不冷清。 别了武功榕后,依旧顺着江边的曲径走。其间,经过了鸳鸯榕、梁祝榕及东山学堂遗址、古庙。经过东山学堂遗址时,只驻足了片刻,遗憾的是同伴走得有些匆忙,相还没来得及照一张就离开了。 因为只顾着游玩和拍照,过了古庙以后,不记得走了多久,不知不觉就到了荷花池附近。 荷花池边立着许多木头柱子,比人高。每根柱子上都顶着个帽子似的东西,看去颇有复古的味道。 荷花池里并没有荷花,因为已是冬季,连仅有的荷叶也已枯萎,显得有些萧条,我却颇为喜欢。我不是说过偏爱冬的萧条么?不过,可惜的是没有下雨,没能体会到“枯荷听雨”的意境。 荷花池对面是“东坡食府”,和同伴过去参观了一下,留了影后便离开了。这边的景点游览得差不多后,又到望江亭走了一遭。 站在望江亭里,看着那滚滚东逝的江水,仿佛一身的疲惫,都随着江水远东。 东江的水虽然很浊,却并不令人感觉到脏。放眼望去,远去青山近处流水——好一幅青山流水图。这样的画面,以前只能在画里和电视里看到,今天,亲身站在这画一般的地方,感受着画一般的意境,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 江边的景色虽美,但我更喜欢的是那一幅“东江渔图”——渔民驾一扁舟而游,每撑一次,即举竹竿猛打江面,溅起一片浪花。正是“力道劲而浪溅飞”。这样的画面亲眼看时,确实不是画所能够替代的。 人们常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这句话听来虽有些俗套,却说得一点不假。当游完整个苏家围而游兴仍未尽时,那边已有人催着集队准备离开。 带着不舍踏上即将当去的列车,回头再看看这美丽的苏家围,看着“迎亲桥”边那飘飘的锦旗,虽有万分不舍,也只能在心里说到:别了,可爱的苏家围的人们;别了,美丽的苏家围。如果有缘的话,我一定再来,那时,我要吻遍苏家围的一草一木! |
转自:http://www.0762bbs.com/thread-22008-1-3.html8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