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位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是红豆的故乡,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称邕州。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北纬22°12′~24°02′,东经107°19′~109°38′之间。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 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仅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只有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  历史沿革 唐称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元置南宁路,明清为南宁府,取粤南永宁之义。1914年置邕宁县,1946年改南宁市。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隶属广州),下辖晋兴等8个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此为南宁建制之始。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晋兴县名为宣化县。隋炀帝改州为郡,南宁仍为宣化县地,归郁林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改宣化县为南晋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南晋州更名为邕州,设邕州下都督府。此为南宁简称“邕”之起源。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二道。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南宁)。岭南西道节度使亦驻邕州,统辖原属邕、容、桂三管之地。五代十国时,邕州先归楚。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邕州为诚州,仍归楚。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复名邕州,归属南汉。宋朝统一全国后,邕州隶属于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今南宁仍为昌州、宣化县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兼镇左右两江溪峒。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府治宜化县城,即今南宁,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清朝实行行省制,改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定在桂林,南宁府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兵备道,所辖州、县,基本上沿袭明朝。今南宁为南宁府宣化县辖地,并为府治、县治治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县,直属广西军政府。民国2年6月撤南宁府存南宁县,同时在武鸣设邕南道,直属于省军政府,下辖南宁、武鸣等10个县及3个土州和8个土司;10月,广西省政府从桂林迁至南宁。民国15年,广西省撤道设行政区,南宁区辖邕宁、宾阳、横县、永淳、扶南、绥绿、隆安、同正、上思等9县。 民国16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政府合署办公;11月,撤销市级建制。民国20年,成立南宁市政工程处,重新筹划建市工作。民国23年9月,广西省政府委员会行政会议划定南宁市区域:东至葛麻岭、军校一带;南至津头村,西至秀田村、乎西新村;北至大王坟、金牛桥。同年11月,广西省改按数码称区名,南宁为第九区。 民国25年(1936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桂林。民国31年4月,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并)。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16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1950年1月2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2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21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3个区)。 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1952年10月将城区划为四、五、六区(后改二、三、四区)。1955年7月,南宁市人民政府改称南宁市人民委员会;12月25日撤销城区建制,成立13个街道办事处。1957年,增设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自治区首府。1958年7月,设立江宁、兴宁、永宁3个市辖区,撤销大部分街道办事处,保留少数边远街道办事处作为其所在区的派出机构。 1958年9月,南宁专署和南宁市实行统一领导,即将南宁市划归南宁专署统一领导。1961年5月,南宁市与南宁专署分开,直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62年1月撤销城区建制,在市人委设立街道工作委员会。1968年4月13日,成立南宁市革命委员会,取代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 1979年8月设立新城、永新、江南、朝阳、衡阳5个市辖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80年4月5日批准(桂政发[1980]79号):南宁市朝阳区更名为兴宁区,衡阳区更名为城北区。 1980年6月28日第七届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南宁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南宁市人民政府。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南宁地区邕宁县的那龙、江西、坛洛3个公社(即现在的那龙、双定、坛洛、金陵、富庶、江西6个乡镇)划归南宁市管辖。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15号),南宁地区的邕宁、武鸣2县划归南宁市管辖。1984年1月移交,4月,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84年8月,市郊区建制恢复;12月,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南宁市总人口3221690人。其中: 兴宁区 131865人、新城区 426346人、城北区 392726人、江南区 192545人、永新区 138319人、市郊区 484900人、邕宁县 851904人、武鸣县 603085人。 2001年,南宁市介于北纬22°13′—23°32′、东经107°45′—108°51′之间,总面积1002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834平方千米,建成区115.70平方千米,邕宁县4725平方千米,武鸣县3366平方千米。2001年末,南宁市常住户籍总户数为80.55万户,总人口为294.5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7.85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22.31万人。2001年,全市汉族104593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5;少数民族189961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5,其中,壮族186533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32;其他少数民族342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6。 2001年11月,南宁市辖五个城区、一个郊区和两个县;12月郊区撤销后,郊区原有的15个乡镇划入五个城区,其中上尧乡和亭子乡撤销建制。 邕宁县有21个乡镇:昆仑镇、五塘镇、四塘镇、伶俐镇、南阳镇、刘圩镇、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良庆镇、那马镇、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苏圩镇、延安镇、吴圩镇、长塘镇、百济乡、镇龙乡、中和乡。 武鸣县有16个乡镇:两江镇、马头镇、陆斡镇、罗波镇、城东镇、城厢镇、太平镇、双桥镇、甘圩镇、宁武镇、灵马镇、锣圩镇、仙湖镇、府城镇、上江乡、玉泉乡。 五城区有13个乡镇、12个街道区。 新城区:中山街道、建政街道、新竹街道、津头乡。 永新区:新阳街道、华强街道、石埠镇、江西镇、坛洛镇、富庶乡。 江南区:福建园街道、江南街道、沙井镇、那洪镇。 城北区:北湖街道、西乡塘街道、衡阳街道、金陵镇、双定镇、那龙镇、心圩镇。 兴宁区:民生街道、朝阳街道、安吉镇、三塘镇。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1号):将原南宁地区管辖的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划归南宁市管辖。2003年6月27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行政区划调整前:南宁市面积9925平方千米,人口292万。 >>更多 2002年末,全市常住户籍总户数为825387户,总人口为297.7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0.39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24.08万人,农业人口173.62万人。 2003年1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文,撤销南宁地区,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将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5个县划归南宁市管辖,6月27日举行5个县划归南宁交接仪式。南宁市行政区划为“五城区七县”:兴宁区、新城区、城北区、江南区、永新区、邕宁县、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293平方千米,市区面积183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4.7平方千米。 2003年末,全市常住户籍总户数为165.66万户,总人口为641.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5.77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67.99万人,农业人口473.68万人。 2004年区划调整: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国务院2004年9月15日批准 国函[2004]79号):(1)撤销南宁市城北区、永新区和邕宁县,设立南宁市西乡塘区、良庆区、邕宁区。(2)将原邕宁县的四塘、五塘、昆仑3个镇划归兴宁区管辖,兴宁区人民政府驻厢竹大道。 (3)新城区更名为青秀区,将原邕宁县的长塘、伶俐、刘圩、南阳4个镇和蒲庙镇的莫村划归青秀区管辖,青秀区人民政府驻仙葫大道。 (4)将原邕宁县的吴圩、苏圩、延安3个镇和原永新区江西镇的同新、同华、锦江、安平、同良、同宁、同江、那廊、智信、扬美10个村划归江南区管辖,江南区人民政府驻壮锦大道。 (5)将原永新区和城北区(不含原永新区江西镇的同新等10个村)划归西乡塘区管辖,西乡塘区人民政府驻大学路。 (6)将原邕宁县的良庆、那马、那陈、大塘、南晓5个镇划归良庆区管辖,良庆区人民政府驻良庆镇。 (7)将原邕宁县的蒲庙(不含莫村)、新江、那楼、镇龙、百济、中和6个乡镇划归邕宁区管辖,邕宁区人民政府驻蒲庙镇。 调整前,城北区面积543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530001;永新区面积752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530012;邕宁县面积4724平方千米,人口93万,邮政编码530200,县人民政府驻蒲庙镇(面积人口数据根据简册2004)。 2004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区界线走向 1.邕宁区与良庆区行政区域界线:从邕宁区、良庆区、青秀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向南沿蒲庙镇与良庆镇的乡镇界线、蒲庙镇与那马镇的乡镇界线、新江镇与那马镇的乡镇界线、新江镇与大塘镇的乡镇界线、百济乡与大塘镇的乡镇界线、百济乡与南晓镇的乡镇界线,至邕宁区、良庆区和钦州市钦北区的界线交汇点止。 2.良庆区与江南区行政区域界线:从良庆区、江南区、青秀区的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水塘江口直对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向南沿水塘江至良庆镇与那洪镇的乡镇界线,再向南沿那马镇与那洪镇的乡镇界线、那马镇与吴圩镇的乡镇界线、那陈镇与吴圩镇的乡镇界线、那陈镇与延安镇的乡镇界线,至良庆区、江南区和上思县界线交汇点止。 3.江南区与西乡塘区行政区域界线:从江南区、西乡塘区与扶绥县界线交汇点(位于左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沿左江主航道中心线转往邕江主航道中心线至江南区、西乡塘区与青秀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民生码头附近的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止。 4.青秀区与邕宁区行政区域界线:从青秀区、良庆区、邕宁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由西向东沿邕江主航道至蒲庙镇、长塘镇、刘圩镇三镇界线交汇点,再沿蒲庙镇与刘圩镇界线、那楼镇与刘圩镇界线、中和乡与刘圩镇界线、南阳镇与中和乡界线到邕宁区、青秀区与横县的界线交汇点止。 5.江南区与青秀区行政区域界线:从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民生码头附近的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由西向东,沿邕江主航道中心线至江南区、青秀区、良庆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水塘江口直对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止。 6.西乡塘区与兴宁区行政区域界线:从西乡塘区、兴宁区与青秀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民生路与江滨路交叉口)起,向北沿民生路上解放路、华强路至中华路,沿中华路转友爱路至友爱铁路立交桥,沿铁路上专线铁路向北至秀厢大道,沿秀厢大道至邕武路,沿邕武路直至武鸣县、西乡塘区、兴宁区三县(区)界线交汇点止。 7.兴宁区与青秀区行政区域界线:从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民生路与江滨路交叉口)起,向东沿江滨路经民族大道至共和路口,向北沿共和路至民乐路口,沿民乐路转往民主路南一里至民主路,转向东沿民主路至长路,沿长路、旧邕宾公路至三塘镇与津头乡乡镇界线,沿三塘镇与津头乡界线、四塘镇与长塘镇界线、五塘镇与长塘镇界线、五塘镇与伶俐镇界线、昆仑镇与伶俐镇界线至兴宁区、青秀区、宾阳县三县(区)界线交汇点止。 8.西乡塘区与青秀区行政区域界线:从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界线交汇点(民生路与江滨路交叉口)起,向南至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民生码头附近的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止。 9.青秀区与良庆区行政区域界线:从良庆区、江南区、青秀区的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水塘江口直对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起,由西向东,沿邕江主航道中心线至青秀区、良庆区、邕宁区三城区界线交汇点(位于邕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止。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南宁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桂政函[2005]174号)精神,南宁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并27个乡镇。其中:撤销5个乡镇建制,改设街道办事处;撤销22个乡镇建制,整体并入其他乡镇;22个乡镇的管辖范围将有所扩大。(1)被撤销建制,改设街道办事处的5个乡镇是:青秀区的津头乡,西乡塘区的心圩镇、石埠镇,江南区的那洪镇、沙井镇。(2)被撤销建制,整体并入其他乡镇的22个乡镇是:兴宁区的四塘镇,西乡塘区的富庶乡、那龙镇,邕宁区的镇龙乡,武鸣县的城东镇、上江乡、玉泉乡,横县的灵竹镇、良圻镇、飞龙乡、板路乡,宾阳县的高田乡、太守乡、河田乡、双桥乡,上林县的覃排乡、中可乡,隆安县的敏阳乡、杨湾乡,马山县的州圩乡、双联乡、片联乡。(3)管辖范围有所扩大的22个乡镇是:兴宁区的三塘镇,西乡塘区的坛洛镇、金陵镇,邕宁区的那楼镇,武鸣县的城厢镇、太平镇、锣圩镇,横县的石塘镇、六景镇、新福镇、南乡镇,宾阳县的陈平乡、思陇镇、芦圩镇、王灵镇,上林县的白圩镇、塘红乡,隆安县的城厢镇、南圩镇,马山县的永州镇、周鹿镇、林圩镇。 民族人口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满、蒙古、毛南、京、仫佬、傣、布依、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彝、仡佬、土、水、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畲、锡伯、维吾尔、哈尼、景颇、普米、鄂温克、珞巴等35个民族。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迁来;回族是元朝以后迁来;瑶族和苗族大多是清代以后迁来;其余的民族多是解放以后陆续从各地迁来。2004年,南宁市总人口648.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3.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362.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85。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  自然资源 南宁市区域构造位于大瑶山—西大明山隆起带、大明山—南丹褶断带与钦州、防城褶断带交汇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中,经历多期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质构造特征别具一格,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各类矿产。至2004年底,已发现矿产63种,主要有能源矿产褐煤、无烟煤、石煤、地热(热矿水),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钒、钛,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铝土矿、镍、钴、钨、铋、钼、锑,贵金属矿产金、银,稀有金属矿产独居石,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磷、硫铁矿、芒硝、砷、泥炭、重晶石,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萤石、耐火黏土,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压电水晶、熔炼水晶、滑石、叶蜡石、石膏、水泥用石灰岩、建筑石料石灰岩、高岭土、膨润土、陶粒用黏土、砖瓦用黏土、玻璃用砂、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砂岩、粉石英、水泥配料黏土、砖瓦用泥(页)岩、水泥配料页岩、饰面花岗岩、石料花岗岩、凝灰岩、方解石、硅质岩、建筑用砂(河砂),水气矿产矿泉水等。全市共有矿床、矿点590处。其中: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28处,小型矿床232处,矿点321处。优势矿产有钨、银、钒、铜、金、石灰岩、花岗岩、芒硝、耐火黏土、滑石、水晶、砂岩等,平势矿产有煤、锰、铝、铅、锌、硫铁矿、膨润土、高岭土、石膏等。 南宁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南宁市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41毫米~1753毫米之间,其中南宁市区为1310毫米,上林县为1753.2毫米。南宁市辖区河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集水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郁江、右江、左江、武鸣河、八尺江、清水河、良凤江、香山河、东班江、沙江、镇龙江等39条。最大的河流是郁江,流过南宁市区、邕宁县、横县。右江的下游经过隆安县,在南宁市宋村附近与左江汇合形成郁江。郁江(南宁水文站)平均天然径流量397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量382.5亿立方米。熔岩地区地下伏流发育,地下水资源丰富,根据地下水调查和分析,南宁市辖区多年平均地下水量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1.1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2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为15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56亿立方米左右。各江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较少,绝大多数测站均为每立方米0.1公斤~0.5公斤。 区域内的左江、右江、郁江水质尚好,大部分河段的水质符合饮水用水标准。部分小支流由于受沿河工矿企业的排污影响,河水污染严重。各支流开发利用率较高,过境郁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潜力还很大。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779座。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5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25座,小型水库749座,总库容38亿立方米左右。水库的水质基本上符合饮水用水标准。全市人均拥有可利用水量约8700立方米。但由于降水和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致使一些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不稳定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宋代,当时的文人墨客就评出了古“邕州八景”(望仙怀古、青山松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弘仁晚钟、邕江春泛、花洲夜月)。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发展,古八景中的许多景观已成记忆中的往事。2004年,南宁市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南宁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有大小公园、游园、风景区、广场等供人们游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顶蛳山贝丘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 2005年,南宁市自然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31目、90科、208属、294种,其中:鱼类22种,主要有鲫鱼、宽鳍鱲、花带条鳅、越鲶等;两栖类19种,主要有大鲵、棘胸蛙、虎纹蛙、泽蛙、大绿蛙、斑腿树蛙等;爬行类42种,主要有蟒蛇、山瑞鳖、大壁虎、大头平胸龟、乌龟、百花锦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五步蛇等;鸟类151种,主要有原鸡、林三趾鹑、凤头鹃隼、雀雕、猛隼、小鸦鹃、草鸮、长尾阔嘴鸟等;哺乳类60种,主要有黑叶猴、猕猴、小灵猫、大灵猫、金钱豹、林麝、苏门羚、黑熊、穿山甲等。国家公布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龙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龙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广西野生猕猴群分布密度最大、最集中的地方。 社会发展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生产总值实现722.66亿元,比上年净增103.54亿元,增长13.20;财政收入实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0.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62.90亿元,比上年净增100.14亿元,增长38.11。经济发展“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我市经济发展又有了新突破。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按年初确定的目标顺利完成,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增长14.20;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增收210元,增长8.50。 “九五”期末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77.94亿元增至722.66亿元,年均增长11.40;农业总产值从137.79亿元增至191.07亿元,年均增长7.53;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41.73亿元增至489.71亿元,年均增长15.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74亿元增至13.60亿元,年均增长37.77;财政收入从36.46亿元增至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2.58亿元增至362.9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1094亿元,年均增长26.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2.43亿元增至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 行政区划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2003年,南宁市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全市辖五城区和七个县,分别是城北、新城、兴宁、永新、江南五城区,武鸣、邕宁、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七个县,总面积22626.95平方公里。2006年,城区再次重新划分,撤销城北区、永新区、邕宁县,设立西乡塘区、邕宁区和良庆区;扩大兴宁区、江南区管辖范围;将新城区列名为青秀区,并扩大其管辖范围。调整后,南宁市区变成了6城区,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