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红色的兴安岭 内蒙古鄂伦春游记2 |
[游记]红色的兴安岭 内蒙古鄂伦春游记2 |
2008-05-22 sina.com.cn |
红色的兴安岭——内蒙古鄂伦春游记2-2 2007-10-23 13:24:25 大中小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的拓跋焘森林公园内、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因洞内发现了鲜卑石室而成为众多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前往嘎仙洞只能乘坐出租车,来回三四十元。出来宾馆后不时有出租车上前询问,我们分乘两辆驱车前往。汽车走了十几分钟,经过一段尘土飞扬的道路,开到了一处岩壁下,这岩壁高百余米,长约一公里,气势宏大、雄伟壮观、耸立在群山怀抱之中,在离地面约二十几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的“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 站在岩壁下的空地上,被夏日的阳光灼热着,仰望光影未及的洞口,有一种很难诉说的感觉。我不知为什么如此向往这茫茫的兴安,向往那无垠的森林和草原,曾到过香格里拉,也看过那圣洁的雪山,然那绝美的风景似乎总是离我那么遥远,如梦如幻。呼伦贝尔的草原、兴安岭的森林,我脚下的这片土地,那么多年里,却一直是我心中的真切的远方。仰望那石壁上的洞口,鲜卑人的音容犹在,仿佛他们只是刚刚离开去附近的森林中采撷游玩…这兴安岭亿万年的石壁,是一个远古民族的根源,似乎也成了我这种向往的凝结。有人说大兴安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重重叠叠的山岭和覆蔽着这些山岭的丛密的原始森林,构成了天然的障蔽,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与世隔绝,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他们独特传统而古老的生活方式。 登上石阶,来到洞口,向内望去,幽深而开朗。洞口左侧的石壁处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北魏皇帝拓拔焘派使臣祭祖时刻在洞内石壁上的祝文的拓本,旁边有一块几乎同样大小的石壁被围栏和铁箱紧锁,那里便是当时真正的壁刻,为防止破坏而被保护起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第三次来到嘎仙洞的时候,因一缕阳光的照射,才无意中发现了洞内西侧的石壁上北魏时期的石刻祝文。据考证这是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拔焘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祭祀祖先时刻下的。祝文为汉字隶书,字形古朴苍劲。竖写十九行、共二百零一个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但大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辨。祝文全文如下: 鲜卑石室就是鲜卑族的祖庭,大约2000年前,名不见经传的鲜卑族从这里南下,越过长城,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北魏王朝,历时148年。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的,并祈求祖先保佑。嘎仙洞祝文刻制时间离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这比同时代著名的大同云岗石窟的开凿时间还早了十几年。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里,特别弘扬佛教,留下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北岳恒山悬空寺等多处文化古迹,为后来灿烂的隋唐文化创造了历史的前提。 看不到真迹,总是觉得有些遗憾,我就想为什么不用有机玻璃来罩上文字,外面辅以铁栏呢,用铁箱锁起来不见天日,保护几百年而不给后人看到又有什么用?虽然类似于此的石刻在中国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但是因为历史上这里处于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之地,且这段文字标志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所以特别珍贵,因此,也是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f9c9701000bs4.html4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