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出国留学-留学日记-千面的伦敦千遍爱天性的散漫我自在 |
[游记]出国留学-留学日记-千面的伦敦千遍爱天性的散漫我自在 |
2007-09-24 pclunwen.com |
千面的伦敦千遍爱 天性的散漫我自在 对我来说,旅行意味着逃离和接近,从我的城市到你的风景,有那么点喜新厌旧的味道。新的地方未必陌生,这样那样的有一些刻意窥探和道听途说。不陌生的英国,曾经以各样的脸孔出现,有时候是Shakespeare和Russell,有时候是Wilde和Beardsley,有时候是LaurenceOlivier和JohnGalliano,有时候是PinkFloyd和DuranDuran…… 一周的时间去读一座他城,匆匆伦敦,堆叠起各种显见的标志,我试图去拼贴所谓TrulyBritish的面貌。 明信片上的风景 伦敦的第一个清晨是从海德公园开始的,我还没有进入旅行者的角色。我在湿漉漉的薄雾中从容散步,身边三三两两的人在慢跑狗在追逐,一只松鼠从眼前的草地上跳过蹿到了树上。远处来了长长的马队,我下意识地端起了相机,下意识之后我意识到我只是个匆忙的过客。伦敦人在遛狗我在遛相机,地道的旅行者至少应该先去拜访那些属于明信片上的城市地标。 既然是目下少数保留君主世袭制的国家,既然是那么多著名皇室秘闻的发源地,心照不宣也好,大张旗鼓也好,初来伦敦的观光客任谁也不会放过白金汉宫。我最早从一部法国小说里知道此宫的名称,幼年浅见,喜欢咬嚼音译的洋文,白金汉这个词读来悦耳,是有好感的,却囿于作者的历史和地理局限,未设想到白金汉宫已经从公爵的乡间别墅扩建到君主的豪华宅邸。虽然长大之后晓事明理,却还因为那个法国故事而对此宫的吸引力不以为意。直至这次站在宫殿之前看到涌动的探头探脑的人群,才忽然意识到旧帝国被革了命那老故事连同大作家也早被历史埋葬,而英国皇室却在这边一代又一代地演出着可看可闻盛大华丽的真人秀。每个人都会仰头,期望皇宫上方旌旗飞扬,揣度着女王也许正在哪张窗前眺望远方,其实大多时候游人只看得到黑帽红装的禁卫军,顶多来个走步换岗,轻易怎得见女王仪容?然而前赴后继者不断,集体窥觑乐此不疲。 每个有韵味的城市应该都会有一条河,城市的节奏因河而舒缓下来,泰晤士河蜿蜒过城市腹地,历史沉在深处生活在两岸演绎。有慢船漂过,那些典型的风景如书画长卷般徐徐展开。 眼前的威斯敏斯特宫通常被叫作“议会大厦”,这座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宫殿,几个世纪的政府要地,尖顶耸立,迷人眼目,庞然于河畔。建筑侧翼是著名的大本钟,每个读过《新概念》英语的中国孩子都知道BigBen,不过我忘了书里有没有这样的典故———大本钟钟摆的摆动据说是基于韩德尔的咏叹调,“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着”。 我不是韩德尔,我知道我的偶像大都死去,被葬在不远处的西敏寺。千年来这里挤满了3300多位皇族贵人和名流学者,南廊的“诗人角”沉睡着弥尔顿、狄更斯、华兹华斯、雪莱、济慈、乔叟、艾略特……在“科学角”,当你缅怀牛顿的石棺时,脚底就踩着达尔文的墓碑。 继续顺流而下,进入PetShopBoys歌里的EastEnd(东区),左岸的伦敦塔有着中世纪城堡的绚丽外观,那些血腥的历史和罪罚在今日的夕阳下消失无踪。你可以和身着都铎时代制服的王室守卫谈笑合影挤眉弄眼;你可以轻松穿过“叛徒门”、“血塔”,直奔滑铁卢兵营里的“御宝馆”(那里有缀满2800颗钻石的“帝国皇冠”和镶有530克拉的“非洲之星”巨钻的权杖);一对恋人依偎在长堤前凝望着横越泰晤士河的塔桥,静静地等待着吊桥打开,等待着暮色落下。 物质,艺术和夜之魅影 少年时候,偏爱时尚,有那么一段日子很是向往圣马丁艺术学院,立志做一名时装设计师。还好天性散漫,兴趣又庞杂,渐渐就淡了深造的念头。游学的艰难我大抵知晓,我只适合现在这样无牵无挂地行走他城。十天半月就可以了,把辛苦赚来的人民币兑成英镑欧元美金,在别处挥霍。喜欢购物的女人到哪里都有些不可理喻,只要去对了地方,那种疯狂挑选和购买的快感不足与外人道。伦敦的吸引是,这是个很对的地方,我的意思是这里有我要的东西。你提着Harrod’s的绿色袋子招摇过市也可以,或者下重金用Mulberry、Gieves&Hawkes速成纯正的“英国形象”也可以,伦敦不独这样奢侈的传统符号。我倾心的是KniglyCourt和SevenDials上的独立品牌店,那种自由的充满想像力的经营正是我理解和喜欢的TrulyBritish。 即便有再多华靡的诱惑,你绕不过艺术的伦敦。在伦敦最后的一天,我克制了自己的物欲,赶场子似的,奔赴久仰了的艺术领地。从新古典风格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到南岸由发电厂改建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再赶往庞大如迷宫的大英博物馆。英国的乃至世界的艺术品和文物在一个白天被囫囵吞枣,身体很累,某种精神却被点燃,仿佛又回归到考究学问的大学时代。顺便提一下,在这里附庸风雅几乎免费。 还有最后一夜,远道而来的观光客应该去看一场音乐剧,《猫》或者《剧院魅影》是地道华丽的版本。如我这般对韦伯没有感觉的,不如去苏荷区窜吧,这也是版本地道的伦敦夜游。从著名的RonnieScott’s出来的时候,已是凌晨,天开始下雨,俱乐部里的爵士乐渐渐远去,身后是湿淋淋却依旧热烈的伦敦城。 |
转自:http://www.pclunwen.com/archiver/tid-73302.html2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