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沙家浜(2) |
[游记]走进沙家浜(2)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们进入芦苇荡,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石桥——东进桥。这桥长39 米,是为纪念新四军6 团1939年东进抗日而建的;桥面宽7.7米,其含义是为了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桥栏中间有34 块石刻,上面分别刻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舟,既点明了当年新四军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的环境,又用历史告诉我们,当年36位新四军伤病员中,有34人是闽东地区的老红军,这支红军队伍是在1934年诞生的。走过东进桥,就到了瞻仰广场,这里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主体部分。这广场有1.33万平方米,有大台、中台、小台和过道。广场正面的“沙家浜亭”高6.6米,中间有一石碑,刻着“沙家浜”三个大字,这是叶飞副委员长在1990年到沙家浜战地重游时的亲笔题词;背面是市委、市政府为沙家浜芦苇荡的拓建而写的碑文。亭外水边,有两块影壁,上面的字是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联成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瞻仰广场的两旁有18根形态各异的自然石,象征18 个新四军伤病员。广场的主体群雕“军民鱼水情”高8米,重60 吨,由创作毛主席纪念堂里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沿着石子小道,我们缓步来到一处村落——“红石民俗文化村”。这“天开水镜红石村”,是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村内建筑是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魁星阁(文昌阁)、土地堂等建筑是沙家浜民俗文化的见证。民居中陈列的反映水乡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一件件器具用品,仿佛是一首首古老的民歌。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水车上的榆钵杨戽、圆溜溜的木砻石磨、柳枝条编的箩筐、嗡嗡作响的纺车、蒸糕的屉架、挂在墙上的罱泥篓、闲置的木浆……无声地告诉着我们水乡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村中有一大戏台,对面就是有名的“春来茶馆”,当年京剧里的阿庆嫂当然已经不在(她的原型人物已经去世,谭震林曾经在她的茶馆里住过),但也不妨我们兴致盎然地走进茶馆,端上一杯用清冽的湖水泡的茶,一句久违了的歌词也就浮上心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坐在窗边,凭栏远眺,用那份美丽的心情品味这里的古老和淳朴,并且浮想连翩。在大戏台和春来茶馆之间有一广场,面对村前宽阔的水面,湖荡水景尽收眼底。广场上,冬天可负曝,夏天可纳凉;逢了节日,那就可以见到“走花灯”、“荡湖船”、“打莲湘”……见到乡村河道上锣鼓铿锵的娶亲船了。当然,现代京剧中的沙奶奶和沙四龙他们是同样见不到,但是有无数这样淳朴的人依然在这里生活着,只是生活的方式和条件已有了大的变化。这时,想到这季节的晚上,你若能够和我一起悠闲地在村前村后转一圈,新篁、篱笆、浆声、灯影、人家,还有隐隐约约的丝弦和唱腔,如诗如画如歌,简直心都醉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34b9d010006kw.html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