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九华山游记 安徽九华山是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并称四大佛教名山。 很多年以前就想游九华山这个宗教旅游胜地,由于太远,而且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2006年夏天,终于圆了这个夙愿。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青阳县境内,梵刹林立,秀水环绕。峰峦叠翠,怪石嶙峋,修竹虬松,幽谷深涧,溪潭飞瀑,云海雾岚。尤其是信佛的游客必到之地,显得热闹非凡。 我们几个驴友,乘坐火车和汽车,经过江西的景德镇,奔向九华山。 一、九华山的寺院多的数不过来 在火车上遇到1个女居士,当她知道我们要去九华山后,告诉我们九华山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寺庙众多,一步一座寺庙。 她的话很快就得到证明,从刚进山门开始,就可以看见1座接着1座庙宇。和几位尼姑、和尚聊天打听到,九华山共有大小寺庙共计99座,分布在九华前山、街区、闵园、天台、九子岩等景区。 凭记录有:天台寺(国家级重点寺庙)、复兴庵、翠峰寺、大悲院、朝阳庵、吉祥寺、慧居寺(国家级重点寺庙),潮音精舍、普渡寺(省级重点寺庙)、胜蔓精舍、香山茅蓬、莲宗精舍、海慧寺(省级重点寺庙)、慈佛精舍、九华莲社、华严海慧寺(省级重点寺庙)、永兴茅蓬(省级重点寺庙)、华严洞、大士阁、药师茅蓬、寂光精舍、九莲精舍、大金刚寺、小金刚寺、普济庵、静修茅蓬、大愿茅蓬、光明茅蓬大慈庵、观音峰下院、心愿茅蓬、心愿庵、莲花庵、接引庵、一心茅蓬、化城寺(国家级重点寺庙)、肉身宝殿(国家级重点寺庙)、百岁宫(国家级重点寺庙)、祗园寺(国家级重点寺庙)、甘露寺(国家级重点寺庙)、旃檀林(国家级重点寺庙)、上禅堂(国家级重点寺庙),二圣殿、龙池庵、华天寺、聚龙寺、天池庵、立庵(省级重点寺庙)、通慧庵(省级重点寺庙)、长生庵(省级重点寺庙)、龙庵(省级重点寺庙)、小天台、回香阁(省级重点寺庙),百岁宫下院、天池古庵、法华寺、闵公殿、通慧禅林、菩提阁、大厦庵、净土庵、无量寺、净洁精舍、广济茅蓬、西天寺、万佛庵、甘泉茅蓬、东崖禅寺、钟亭、慈藏寺、准提庵、圆觉精舍、白云禅林、西竺庵、西佛寺、西竺禅林等。 大部分寺庙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民居差不多,体现了寺庙的民众性。大街上穿袈裟的短发和尚和普通群众川流不息。看见山脚佛学院的学生,还是以和尚为一种职业呢? 二、佛门圆寂后的肉身“全身舍利”现象 九华山除了景色秀丽,还存在着奇特的肉身现象。目前已经发现了14具肉身舍利,其中13具为和尚,1具为尼姑。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佛门所谓的“肉身”是指“即生证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 据《玄应音义》卷六记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高僧或大德圆寂后,其身体虽经年代久远,时空变迁,却未腐朽溃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指焚烧后之遗骨。 《金光明经》解释为:“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 肉身不同于“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时代,殡葬简单,只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后来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后,将内脏、大脑等组织取出,然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保存。在中国新疆等地也曾经出土过木乃伊,实际上就是干尸。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死后尸体很快脱水,而得以长久保存下来。但即使是在新疆干燥的沙漠地区,保存到现在的干尸也是十分罕见的。 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山中四季湿润,气候潮湿,不存在产生“木乃伊”的自然条件,肉身也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三、关于“地藏菩萨”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用哲学观点解释“地藏”的含义,“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宝藏。 “地藏”系梵文意译,音译为“乞叉底蘖婆”,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托,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大愿,自誓必须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地狱不空,誓不为佛。 《地藏十轮经》谓其“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其尊号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中国佛教视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地藏菩萨的形象,在诸菩萨中与众不同,圆顶,结跏趺坐或立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九华山肉身殿中的地藏菩萨塑像头戴佛冠,身着袈裟,坐在座骑上。 1、“金地藏”金乔觉(696-794),据资料记载,系新罗僧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相传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山。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九华山山主闵让居士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闵让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父子。金乔觉来山后,居东崖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斩荆披棘,垦荒凿渠,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2、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 仁义(1911-1995)现代比丘尼。俗名姜素敏。原籍辽宁沈阳。姜家家境富裕。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诵经,还从家里取些粮食接济庙里。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练背诵。十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1940年秋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1942年,仁义入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四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随军入朝。在朝鲜的三年里,仁义千辛万苦,用其医术之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1953年底回国,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1954年被派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被派往环城卫生院,1963年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他回通化市自办诊所。1982年仁义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行医。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在九华山期间,她施医送药,诲人不倦。同年11月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3年零2个月后,其弟子打开存放已久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 3、肉身的科学观点 凡九华山的和尚圆寂,都要将遗体保存一段时期(最短的七天,最长的三年),看能否成为真身。其装殓方式也很特别,和尚圆寂后,将其遗体擦洗干净,盘成跏趺式装殓于特制的陶缸中,在遗体的周围塞满木炭,直至颈项,头脑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盖涂以黄泥密封,置阴凉通风处存放。密封的陶缸隔绝空气,木炭汲取遗体内的水份使之脱水干瘪。一旦遗体腐烂散发异味,就将陶缸底部的发火孔掏开,引燃木炭火化。 坐缸只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条件,其内因取决于他们生前长年食素不沾荤腥,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来临,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进,使腹肠空空,体内脂肪和水分极少,这为死后坐缸蜕变为肉身奠定了基础。但即便如此,能成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数。只有极少的僧尼一直保存着肉身,这样在3年后开缸,就是“肉身菩萨”了。形成肉身后,首先是妆漆,3年后再妆上金粉,这样就基本上可以把尸体与外界隔离开。这也许是九华山一些肉身能够保存上千年的原因之一。 对于肉身现象,佛教上有自己的解释。但是,人们还是希望能有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以彻底揭开肉身现象之谜。 四、现代观念理解“地藏菩萨“说 很多人认为佛教的地藏菩萨是主管地狱的菩萨,我倒认为地藏菩萨是研究“孝道”的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应该是宗教佛法的基础。可以看出地藏菩萨讲经多次提倡: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这一理论,引入到佛教中,就是告诫人们,不孝的人,死后都要入地狱。所以“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五、九华山的建筑 1、“护国肉身宝塔”寺,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里面置放三级石塔,内藏“金地藏”肉身。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面站着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萨。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有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 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其仙鹤、糜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楹联。南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另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宝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尊大小不一,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山的游人所必到之地。九华山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成为旅游观赏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六、九华山的佛学院 九华山佛教兴学历史悠久, 早在1898年,华严学者月霞在九华山翠峰寺创办“华严大学”。1919年初,在东崖寺方丈容虚倡议下,成立了“江南九华佛学院”,开设课程有:佛学概论、贤首学、小乘佛学概论、佛教宗派源流、摄论以及国文、英文、文章作法、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艺术、体育等,历时17 年。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僧伽培训班,学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庙招生,经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毕业后大都回原地从事寺院管理工作。 现九华山佛学院是在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基础上,于1990年7月创办, 院址选在甘露寺。开设正科班一个、佛学研究班一个,并不定期地为全国各地举办寺院执事培训班,传授古汉语、哲学、医学、写作、英语、书法、梵贝等基础课和佛学概论、八宗概要、戒律、遗教三论、地藏经、三论贤义、佛教史等佛学理论课。共培养学生500多名,寺院执事近150名。 明清以来,九华山各大丛林经常开坛讲经,对僧徒进行佛法教育。讲经说法者既有本山高僧,也有礼请来的外地名僧。较有影响的讲经活动有:明未四高僧之一智旭于1637~1638年在芙蓉阁登坛演说《华严经》,并参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清朝国师玉琳、高僧兴斧、宝恒先后到九华开坛讲经,一时宗风大振;现、当代名僧普贯、了愿、大愿等讲经也颇有影响,尤其是1981年、1986年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1986年四川昭觉寺清定法师演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历时月余,影响深远。 佛教讲究外出参学,就是僧尼个人自发外出云游,参访名山道场,请教各地得道高僧,以开阔眼界,提高佛学修养的一种方式。另外是佛教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僧尼到外地佛学院学习,提高其佛学和思想水平,造就佛学研究和寺院管理骨干的进修方式。 九华山佛学院实行严格的上殿、过堂、半月布萨诵戒制度,夏季进行“结夏安居”并不定期组织集体拜山、诵经等活动,使“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得到了充分体现。倍受国内外佛教界的注目和赞赏。 九华山佛学院已毕业四届学僧和两期全国寺院执事进修班,毕业的学僧中,有的在全国各大寺庙中担任当家、监院等重要执事,有的已是各级佛协的中坚,也有的成为佛学院的骨干。 七、九华山的风景(上)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境,北依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贵池。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风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古属陵阳山区,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贵池县志》,清光绪重修本)。 清人王琦考证,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冬,应友人韦权舆、高霁的邀请, 聚会于九子山西麓的夏侯廻家,互相吟唱,其“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佳名杰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天宝十四年,李白赠青阳友人韦仲堪“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又是一曲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九华绝唱。 由于九华街位于山腰,走在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九华山前山山顶白色的百岁宫、东崖云舫及飞虹桥。给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更加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 太阳还没有从地平线上升起,远处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开始登山,沿途有很多当地的百姓摆的小摊,主要卖些草纸、佛香、纪念品等。九华山的放生池内被居士放生的甲鱼和乌龟,其数量多的需要用“成千上万”来形容,是任何一个东北寺院所不及。 经过净士庵、无量寺、洁净精舍、大愿茅蓬、金沙泉,来到月身宝殿,它是地藏王菩萨肉身的所在地,我们攀爬一段陡而长的石阶才来到月身宝殿的后门,绕过宝殿,来到宝殿的前门,众多善男信女虔诚参拜,烟雾缭绕,木鱼敲响,经文入耳,香火十分旺盛。 来到殿外,站在汉白玉的平台上向远处眺望,峰峦在茫茫云海中时隐时现,象瑶池的莲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宛如进入仙境。 看过地图,我们要去百岁宫,尽管手中有地图,可是四通八达的山路无法选择正确的方向,就这一点,我觉得九华山比其他一些景区逊色,虽然有些地方有很简单的路牌,但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这也从另一方面产生了许多业余导游,我们委婉的把他(她)们推辞掉。 我们走了很长的时间。好象九华山还在搞建设和开发,有几处还在建呀修呀的,师傅们正在忙碌着,刻匾的、上漆的、给雕像镶边的。来到东崖云舫,云舫前面有一个飞虹亭,它们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中间用人工修筑的水泥台阶连接,仰望云舫和亭子,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门口两只大石狮子,雕刻得十分精美。飞檐、峭石、绿草、石栏、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从钟亭到百岁宫的路上,一支猴群和来往的游客嬉闹着,它们争抢游客手中的食物,大家仿佛又回到了自然。 来到百岁宫,主要是想看看一名已圆寂的老和尚的肉身,他活了一百多岁,百岁宫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而得名的吧。百岁宫由三部分组成,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正中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巨大雕像,两边是他的弟子。大厅整齐的放置着桌子和用来朝拜用的垫子,桌子上有次序的摆着打开的经书,厚厚的经书用上面绣了吉祥图案的缎子做的方布盖着,有的桌上还放着一些乐器。中殿是百岁宫的中心,那位百岁老和尚的肉身全身镀金,放在一个玻璃橱中。走近看,见肉身非常瘦小,左右手臂悬于半空,象是被支撑的一样,双腿盘坐,由于是镀金,故只见其面部轮廓。后殿又名往生殿,很阴森,是在世之人为过世之人超度的地方,我们冒冒失失地进去了,后来看到游客止步的牌子,才立马回转离开。 当我们正要离开百岁宫的时候,见一小和尚手托着一盘饭菜从前殿的侧房出来,只见他郑重其事的将饭菜以饭为中心一字排开的摆在菩萨的供案上,这时坐在墙角的一和尚由慢到快地敲起了鼓。在佛祖右侧的众和尚也纷纷起身穿上红色的嵌有金边的袈裟,整齐的排好队。佛祖正对面的善男信女们也披上了黑色的象袈裟样的装束。很明显,法事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和尚敲了一下形状象饭钵一样,但比饭钵大的乐器,那声音清脆响亮,由一和尚发音领调,大家开始念经,几乎没有一句能听懂。接着一位老和尚领着那些善男信女成一列纵队一一到佛祖面前磕拜,然后回到原地。和尚们在有节奏的乐器声中背着经文,他们熟悉得很,几乎没有人看经书,中间还有几次只有一个和尚念,可能是为了调整统一性,更新奇的是法事期间有的和尚与认识的异性打招呼,有的和尚出去接手机电话。法事结束后,和尚们渐渐散去。 五百罗汉堂与百岁宫很近,是一幢两层楼建筑,五百尊镀金罗汉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从百岁宫返回到回香阁,前往九华山的后山。一路下来,我们有兴看到了赌博的和尚、抽烟的和尚。 下山十分轻松,不一会儿就来到后山脚下。走进尼姑街,整个一条小巷两旁紧凑地建有近十几座尼姑庵,她们有的在念佛,有的在打坐,有的在议事。 我们来到凤凰松,所谓“凤凰松”,只不过是一棵松树看上去象一只凤凰,人类的想象力是伟大的,无论哪个旅游景点,都有形似神似的东西,说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后山的寺庙与前山相当,但山路比前山要险要陡,台阶曲折向上,从所站之处向高处的台阶看就有几十米的落差,经过长生洞、复光庵、朝阳庵,来到吊桥庵,它建在一座石桥上,桥的跨度有几十米,依山,桥的下面是峭壁,深不见底。再往上走就是观音峰,该峰形似一个要远行的观音,背朝着我们,她的裙摆随风掠起,头部用彩布覆盖,彩布在风中飘逸,甚是好看,真不明白如此险要的石头,那些彩布是怎么系上去的?是不是用虔诚的心而换来的胆识。 古拜经台正在修缮,站在古拜经台前的广场向远处张望,云海滚滚,眼前一片空旷,心中甚是惬意。我们一鼓作气连走带跑来到海拔1321米的天台正顶。由于天台正顶也在建筑,所需的沙石泥料只有靠肩扛人挑,挑工每挑一百斤只挣九元钱,他们挣的可是血汗钱,黝黑的皮肤,强健的体魄是他们的特点。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山,沿路洒下汗水,人猿泰山似的飞跑下山,这都是为了多挣点钱,勤劳而伟大的劳动人民。 我们都觉得,后山的风景比前山好。告别天台我们来到一线天,这段路不是很好走,稍不留神,就有滑下去的可能。九华山的一线天很小很短,或许是佛在启发我们,应用宽广的心胸去对待事物,而不应心胸狭隘。在峰顶的铁链条上栓了许多锁,这里寄托着锁主人的期望和祷告。从山顶远望,我们看到了金龟朝北斗、仙人打鼓和梦笔生花等景点,其中仙人打鼓犹为逼真,它是由两块立于悬崖上的石头组成,一个瘦小的和尚紧靠着盘坐在鼓旁,那鼓与和尚一般高,那就象在百岁宫看见的敲鼓和尚一样。 我们搭乘缆车下山,在下山途中,看到与黄山迎客松几乎同出一辙的一棵松。 来到一处斋堂,我们大家吃了一顿斋饭,都是素食。印度的僧人不是素食者,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原来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都是非素食者。但是,佛教受儒家仁慈思想与孝道的影响很大,一些僧人如道安、慧远等出自个人的意愿,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而选择素食。後来,以菩萨思想慈悲为本的大乘佛教经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指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至此素食的经典理论根据被奠定。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积极提倡素食,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 有几个景点不得重点提及,体现出九华山的人文景观。 1、幽冥钟,位于东崖禅寺西北侧。建于清同治年间,1982年按原貌修复。亭高10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0平方米。亭内置万斤幽冥钟一座,清同治年间铸造,当时从山下运到东崖费时两个月。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场,故撞幽冥钟显示佛山特色,意义重大:一是表明幽冥世界钟声不息;二是警醒世人要众善奉行;三是闻钟声迎好运。 古有“东崖钟声一杵,声闻九十九峰”之说。对外开放后,九华山佛协恢复了幽冥钟撞钟制度,两名僧人日夜轮流撞钟,常年不息。现在撞钟已为时尚,要求撞钟的游人和香客排队等候。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现在游人并不在意和研考这撞钟的含意,而是热心在这里探古寻幽,观赏风景,钟亭虽小,撞钟和听钟既是信仰,也是乐趣。 2、化城寺,现为九华山文物展览馆。九华山文物馆收藏和展出各种经卷、佛具、圣旨、玉玺和书画共一千余件。其中有不少属于稀世珍品。天井回廊里展有各种字画,都是描写本山自然风光的名作。 藏有历代帝王赐给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金、玉印,每颗金印上都刻有“地藏利生金印”六字。还有1705年,清朝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九华圣境”。1766年,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赐给九华山御书“芬陀普教”。说明皇帝当时对江南的佛教十分重视,九华山的地位之重要。 馆内的明代《藏经》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统五年刻本,共6771卷,用不同花纹和颜色的织锦装裱。是明神宗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所赐。颁经谕文(圣旨)保存完好。经书现藏化城寺藏经楼。 还有珍贵的《贝叶经》,是古印度佛教徒用贝多罗树叶制成,厚如铜钱,以刀在叶面刻写经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百岁宫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舌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即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一级藏品。 3、铜铸独角兽“谛听”,是九华山珍贵文物之一。传说金乔觉当年是骑着这种独角兽渡海由新罗国来九华山的。这件铜器重250公斤,是十七世纪明朝皇帝赐予的。 4、旃檀林是全国重点寺庙。它的大门是由汉白玉组成的三层飞檐牌坊,中间大门及两边的侧门和故宫的宫殿大门一样,由红黄两色组成,高大威严,大门上的铜制门环高悬于一人之上,大而重,可以想象在古代的寺庙享受着与皇宫一样的待遇。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立于两层石阶上的大悲宝殿,殿前石阶上竖排着两块巨型汉白玉雕刻的龙腾。象征着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立于从大门到石阶的大道两侧,威武严肃。进入殿中,一尊千手观音铜像置于大殿中央,墙壁的四周雕刻着观音处世图。参拜寺庙必须按顺时针的方向,这是规矩。 另外,在天池寺的下面有一口泉水,十分清澈,凉得很,传说地藏王菩萨常饮。 七、九华山的风景(下) 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主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九华山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间遍布深沟峡谷,气象万千。九华山香烟袅绕,云雾拌着山间清泉潺流,银瀑飞泻,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幽潭,雪霰、景点众多,蔚为奇观。 据考证,两亿年前,九华山所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在一次地壳运动中,古扬子海干涸,九华山巨变为陆地。此后经过几次造山运动,九华山花岗岩体从地壳之中隆起于地表。由于花岗岩的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加上长期的雨水冲刷和长短不一的水平节的切割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奇峰峻岭、重峦叠障、悬崖峭壁、怪石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地貌。 十王峰海拔1342米。周围群峰争峙,千姿百态。天台峰、天柱峰、独秀峰、花台峰、云外峰,如台如柱,耸入云霄;莲花峰、翠屏峰、翠微峰、滴翠峰、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姿。其他如五老、七贤、九子、列仙、少微、狮子、伏虎、蜡烛、香炉、笔架诸峰,或拟人、或象兽、或状物,无不呈奇献秀。"观音慈航"、"仙人击鼓"、“大鹏听经”、“金龟朝北斗”、“犀牛望月”、“雄鸡叫天门”以及“飞来石”、"棋盘石"等嶙峋巧石,莫不神工鬼削,妙趣横生。 植物1400余种,珍稀名贵者有香果、银杏、青檀、金钱柳、红豆树、珍珠黄洋木、铁杉、天女花、马褂木等;千亩“闵园竹海”,郁郁葱葱;上百种名花异草,争奇斗艳;数百种飞禽走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神彩奇异的九华宛如一幅幅清丽多姿的山水画卷。 “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相传历史上李白、刘属锡等人登临九华山,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名山胜景,犹如画龙的点睛之笔。九华山一路欣赏山色美景,倾听它历史的回音,追寻它文化的源流,聆听它美妙的传说,可以引领你寻访名士的踪迹,体味佛门的幽深,感受肉身的传奇。 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虽是夏天,晚上在九华山睡觉根本用不上空调,吹着习习的凉风、看着皎洁的月光,高山上庙宇里的灯光被神秘而深黑的大山映衬着,象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和尚们上晚课的钟声很有节奏,我们伴着从远处传来的潺潺流水声安然入睡。 八、九华山的风味美食、 九华山是佛教名山,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9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600余人,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历史上九华山不仅僧尼要严格戒律,禁荤吃斋,而且严禁山民和游客食荤,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久负盛名的九华山“素食”。 素食的主体是素菜。素菜原料取于本山出产的竹笋、百合、黄 精、石耳、木耳、黄花菜、地心菜、马兰头、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豆腐、冻粉、面筋、素油、新鲜蔬菜等。青丝绿叶,间色分明,天然野味 ,香、脆、鲜、嫩并重,营养丰富,久食不腻。凡荤菜名目,素菜都可取其形、制成食,如素鸡、素鸭、素鱼、素香肠、素海参、素火腿等。九华山各大宾馆和街头路旁的素餐馆都有各种素菜供应。游客光顾九华而不品尝风味素菜,当为憾事。 早就听说九华山有很多特色菜,我就喜欢品尝地方菜。"九华三耳"、"天台双冬"、"石耳肉汤"、"红烧四鲜"等备受游客欢迎。听说黄精是当年地藏王菩萨常吃的一种植物,味甜,象生姜,但比生姜大,据说多吃能达到长生的效果。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炖、或烘烤,一般不加佐料调色调味,以清淡为本色。 “九华天下神”,这是当代诗人严阵游九华山时留下的感慨,悠久的佛教历史,秀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肉身现象,奇特的地域文化,使千秋名山异彩纷呈,独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