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九江名人录 |
[游记]九江名人录 |
2008-05-22 sina.com.cn |
高善继(1854-1894)江西彭泽县人。曾举学廉方正,任弋阳县训导。后任天津县教谕。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藉口朝鲜东学党之乱,派兵侵犯中国,高善继投笔从戎。带队乘英轮“高升”号赴朝救援,驶至牙山附近,与敌相遇。日舰“浪速”号直冲而来,逼“高升”号投降,高善继激励将士说:“我辈自请杀敌,岂可贪生怕死,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高升”号被鱼雷击中后,高善继镇定自若,指挥官兵英勇反击,直到船身沉没,与数千名官兵一同壮烈牺牲。事后,光绪帝谕赐祭葬翌年追赠道衔世袭五品云骑尉。 永修县 王弼(1899-1977)江西建昌(今永修)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先后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空军地勤学校和莫斯科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1938年回国。曾任新疆航空训练班教员、延安机械工程学校校长、延安军事学院工程系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政委、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局政委。建国后任空军副政委兼工程部部长、副司令员。 雷发达字明所,永修(建昌)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担任工部样式负责人,他虚心求教,融会贯通,技艺很高。康熙中期,他修建了故宫三大殿,其中规模最大的数太和殿也就是人们泛称的金銮宝殿。以后,规模宏大的圆明圆工程开始,发达调任园明园楠木样式房掌案,也就是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任务。他善于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此,雷发达被人们誉为"样式雷"。雷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家族掌管"存式"房长达二百余年。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物除皇宫外,还有四园;三山;三海;二陵。雷家祖孙,世代精于设计图样,人称"样子雷"、"样房雷",北京图书馆藏有雷家设计图纸数百幅。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学术巨著,均高度评价了该家族在古代建筑方面的成就。《世界著名科学简介》一书也把雷发达的名字列入其中。他们在建筑科学和建筑艺术上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将永载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建筑工艺史册。 修水县 徐禧(1013-1082)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自少博览周游,无意科举。北宋熙宁间行新法,到汴梁(河南开封市)探访内兄黄庭坚,呈《治策》二十四篇,以平民身份充任经义局检讨,出任镇安军节度推官、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元丰初召知谏院,直龙图阁。元丰五年(1082年),受命赵边拒西夏。筑永乐城(陕西米脂县西北无定河南),夏兵围城,士卒渴死大半,城破被杀。赠吏部尚书,谥忠愍。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字鲁直。北宋治平进士。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熙宁五年(1072年)任北京(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为文彦博所重。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吉州太和县,途中游舒州怀宁(安徽潜山县)山谷寺,遂自号山谷道人。在任体恤民情,以平易为治。哲宗立,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等职。在馆阁生活六年间,常与苏轼兄弟以及和他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聚于京师,赋诗论文,赏书评画。诗风推崇杜甫,成为江西诗派始祖。书画讲究锤炼,追求奇幻,影响极大。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摩围山开元寺,从此自号“涪翁”,又自称“黔江居士”。五年,移居戎州,将杜甫在东西川和夔州所作诗全部书写,由杨素翁出资刻碑并藏于大雅堂。书法擅长行草,取法颜真卿和怀素。用笔纵横奇崛,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称“宋四家”。崇宁元年(1102年)复官后,抵太平州任知州。次年受“幸灾谤国”之诬被羁管宜州。卒谥文节。 徐俯(1075-1141)洪州分宁人。字师川,号东湖居士。七岁能诗,为舅黄庭坚所器重。绍兴二年(1132年)赐进士出身。后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为人正直,不畏强暴,曾买一名叫昌奴的婢女以讥讽张邦昌,因此罢职。后为诸大臣力荐回朝,又因与赵鼎议政不合,出知信州(江西上饶市)奉祠归。人学其诗者甚众。 冷应澄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南宋宝庆进士,庐陵(江西吉安县)主簿。以廉能著称。后知广州,主管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常云“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家物”。政绩卓著。 章鉴隆兴分宁(江西修水县)人。以省试及第,历官中书舍人,参知政事,迁同知枢密院事。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拜右丞相,并兼枢密使。在朝时,待人宽厚,被称为“满朝欢”。元兵逼临安,藉故出走,后召回罢相,又因庇护殿帅韩震之事削官放归田里。 陈宝箴(1831-1900)江西义宁(修水县)人。举人出身。清同治年间,曾随曾国藩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功升河北道台,治武涉。八年秋,又擢任浙江按察使。不久,因河北武涉任内刑狱事被诬劾而免职。后由湖南巡抚王文韶推荐,于十六年授湖北按察使。二十年,调任直隶布政使。次年八月,授湖南巡抚。在任期间,支持戊戌变法,成为全国所有督抚大员中唯一支持新政的人,受到光绪帝褒奖。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处罚,永不叙用。 陈三立(1853-1937)南昌府义宁州(江西修水县)人。清光绪进士。戊戌变法期间,其父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在长沙办时务学堂,主荐梁启超为总教习,父子共襄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被合称为“四公子”。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后终身不仕,致力于诗文写作。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悲愤病发,拒不服药,绝食五日而死。 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义宁(今修水)人。1910年后曾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从事研究,专攻比较语言学。192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研究所导师、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协常委。通晓英、法、德、日、拉丁、希腊文及蒙古文、满文、西夏文、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对中国中古史、佛教经典和元稹、白居易诗的研究尤有成就,学识渊博,在中外史学界备受推崇。著有《唐代政治史述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6f8b401000bm2.html6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